自强首
——盛宣怀创业语录
第一节“成家生佛,所赖惟公”
张之洞的来信让盛宣怀既喜又惊。喜的是,大冶设局炼铁,无论赔赚,都可抽一分利益;惊的是,张之洞聘来的矿师与他盛宣怀聘的矿师竟然勘出了两个结果!莫非,自己好不容易才聘来的白乃富,和马立师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盛宣怀张之洞的信时,李鸿章也
这封电报,张之洞不仅
为了快让张之洞把铁矿办起来,盛宣怀先举荐办矿非常有经验的候补州同钟天纬,从速赶往武昌去为铁矿勘定矿址,又荐候选州判沈少刚去向张之洞禀到。最后,盛宣怀又把徐寿的儿子徐建寅推荐了过去。
徐建寅字仲虎,最初供职天津机器局,继任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州船政局提调。光绪四年(1878年),出洋任驻德使馆参赞,到英、法各国进行考察,回国后会办金陵机器局。徐建寅识西文,与李善兰、华蘅芳等共同翻译过西方自然科学书籍,
但徐建寅却
徐建寅一见总督如此高看自己,马上便膨胀起来,不几日便向张之洞提了三个条件:一、
张之洞没想到徐建寅竟是这样一种人物,心下有些不喜,好多天不理他。但碍于盛宣怀的情面,还是札委他到湖南去勘探可用于炼铁的煤矿。他带着一大帮人赶到湖南后,先听了几天地方父母官的奉承话,然后便召集当地士子大讲《宝
知县把他做的这些飞禀给张之洞,张之洞气得大骂道:“都说徐雪村行事为人不正常,哪知道他的儿子也是神经!”骂完之后,张之洞马上把一名候补道传进签押房,吩咐道:“你马上带儿个人去湖南,督饬徐仲虎,马上进山勘煤。他敢不听,你就说是本部堂说的,上折严参,决不姑息。大冶铁矿就要设局开采,就等着好煤来炼。他却
湖北的大小官员早就对徐建寅看不顺眼,今听张之洞如此一说,登时把候补道喜得一蹦多高。下去后就挑选了儿名明、手脚利落的候补官员,如飞般地向湖南赶来。
候补道走后,张之洞又接到白乃富的来函,称:经进一步勘探,大冶储铁开采量已非百年,而是三百年,是世界各国当中
但白乃富的这封信还是把张之洞的一腔热血搞沸腾了。一想到可开采三百年的大铁矿就要
想得头顶冒汗,走得腿脚
张之洞真是敢说话,一张口就给盛宣怀年提万金以上。当时顿、吨通用。但张之洞
张之洞粗时真粗,细时真细。
盛宣怀接到电报很是高兴。不管张之洞怎么折腾,他只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他盛宣怀就是大赢家。
张之洞
盛宣怀只得把大冶炼铁一事暂且放下,一面札委属官多人奔赴各地募捐筹粮,一面给江苏、上海的族亲好友、鲁籍的京官
一个月后,数目不等的赈银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金州矿务总局等处,源源不断汇到山东济南。不久又有中国电报总局、天津津海关道等处的款物寄到。
张曜把捐款、物名单浏览了一下,
张曜感叹道:“本部院现
一名属官小声说:“下官听武进来的人说,杏荪小时候,旭人公曾请人给他算过一卦,说杏荪是财神爷旁边的童子转世。”
张曜一笑:“术士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总归一句话,盛杏荪不是俗人啊!”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密切关注大冶炼铁一事的盛宣怀相继到徐建寅、钟天纬等人的来信,向他通报张之洞拟把大冶炼铁厂设
徐建寅则认为,张之洞坚持舍近求远,是由于偏信白乃富之邪说。
这两封信让盛宣怀吃惊不小。盛宣怀早就对张之洞说过,办铁矿要想获利,炼厂要么靠煤近,要么
其实,张之洞坚持把炼铁厂设
这个决定之后,张之洞又做出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一改盛宣怀原定的商本商办的办法为官本官办。开设成本由湖南、湖北两省藩库分出。张之洞的想法是:既然铁厂肯定赚钱,何必让奸商分肥呢?张之洞大政方针一定,湖广登时沸腾起来。
大量的夫役被运到大冶山中去赶挖矿石,大量的畜力跋山涉水忙着往汉阳运煤。高大的炼铁铜炉从国外购进,被小心地运到汉阳。
炼铁厂的围墙沏起来了,厂房和炼炉也终于被架起来了。
张之洞开动了一番脑筋之后,为铁厂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汉阳铁厂。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出身探花的张之洞挥毫泼墨,亲自为铁厂书写了匾额。
得知铁厂由商本商办改成了官本官办,李鸿章很是诧异,命人电询。
张之洞回电大言炎炎:“商股恐不足恃,且多轇轕。”
手捧电报,李鸿章仰天长叹道:“张香涛如此儿戏商事,恐怕要把湖南、湖北两省的积蓄赔光啊!”
李鸿章既未回电,也未表明态度,开始隔岸观火。
当得知张之洞把自己的章程全盘否决后,盛宣怀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先给李鸿章
盛宣怀熟思了两天,提笔给醇王上了这样一个禀文:“大冶铁矿官办必致亏本,不仅二百万无着。如果及早改归商办,就大冶江边设炉开炼以就煤铁,轻运费而敌洋产,更较利国运道近便。未
讵料禀文
“鄂中铁矿,道员以觅地请开
再,中国不患弱而患贫,不患
禀文写完,盛宣怀意犹未,提笔又
盛宣怀的第二篇禀文寄走后,哪知仍然石沉大海。为什么?因为醇王正
盛宣怀白费了一番心思,懊恼得不行。
第二节李鸿章替他回绝了“美差”
马建忠此时愈
一见马建忠的势头盖过自己,盛宣怀与马建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起来。得上司青睐的人遭人嫉,自古官场如一。盛宣怀身
是年底,年仅五十岁的帝父醇亲王奕譞,不堪病痛折磨,死
经过慈禧太后点头,光绪皇帝命奕譞的次子,也是他的亲弟弟载沣承袭醇亲王。圣谕颁布的这一天,也正是盛康《人范须知》、《经世文编》二书辑录完成的日子。这两本书管都是些老生常谈,但
光绪十八年(1892年),盛宣怀已到山东六年,即将任满。按着大清惯例,官员任满,或升、或降、或调,总要有个说法。
盛宣怀一面命人打点行装,一面加紧处理任内未协事宜。
是年五月,津海关道刘汝翼丁忧开缺。一直
李鸿章
奏折中有头品顶戴字样,是上年经张曜奏请,朝廷赏加给盛宣怀的。因是虚衔,实际意义不大。盛宣怀对这个虚衔并不十分看中。
李鸿章的折子朝廷是很少驳复的,这次也一样。奏折一进京师,五天后便有旨下来:照李鸿章所请,津海关道着盛宣怀补授。
按着以往惯例,实缺官员任满后需要候补几年后才能授给新职。为什么这样?因为大清国官多缺分少啊,不轮流着做怎么平衡呢?但盛宣怀此次却遇到了破格天恩。登莱青道刚刚任满,又补授了同样很重要的津海关道。
消息传开,盛宣怀马上成了大清官场的热门人物。有人嫉妒,有人羡慕,有人赞扬,有人悲悯。消息传到苏州,年迈的盛康当天便跪到祖宗的灵牌前,把头磕成个紫茄子。爬起来后,他对搀扶自己的小儿子善怀说:“你大哥这个败家子,他还当真出息起来了!”
消息传到上海《万国公报》,主编沈毓桂当即诗兴大
此诗登出,李鸿章后只是笑笑,没有言语。但回到原籍的刘汝翼看到这首诗后,却一连骂了沈毓桂三天。因为这姓沈的把盛宣怀捧得太高了,又是生佛又是三公的,好像他刘某人不丁忧,盛宣怀的抱负不得施展似的。
唐廷枢、马建忠等人过这首诗后也不是很舒服,但他们同李鸿章一样,只是笑笑,没有言语。
盛宣怀到这一期的《万国公报》后,一看到那首诗,心底也是大吃了一惊。这个沈毓桂,他光为了讨好自己的朋友,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沈毓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组为盛宣怀歌功颂德的诗呢?他原本与盛宣怀并无太深的交情,因为开书局破产,经人介绍,被迫到上海求盛宣怀给介绍工作。盛看他才情不错,不仅字写得好,还能胡诌几句歪诗,便把他介绍到《万国公报》去当编辑。因为他经营过书局,多少知道些生意上的事,加之会看人脸子,几年光景就成了主编。他因为欠着盛宣怀一个人情,总
郑观应眼下
中法战争结束后,郑观应离开广州,应邀到香港去谈生意上的事,哪知却被英当局无端扣押达半年之久。出狱后,郑观应心灰意冷,直接去澳门朋友处闲住,想顺便考察一下商情。但盛宣怀却一再函催他从速回来,说有大事要与他商办。
盛宣怀当时是想用郑观应来取代马建忠。郑观应回到上海时,盛宣怀刚到天津津海关道接篆。得知郑观应已经到沪,他马上来见李鸿章。先说了许多马建忠的坏话,然后便推荐郑观应出任招商局总办。但李鸿章认为凭郑观应的资历,总办招商局尚为时过早。
盛宣怀见说不动李鸿章,不敢再多说什么。但就
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七日(1882年月10月7日),为大清国洋务运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实业家唐廷枢,因积劳成疾,死
盛宣怀到讣告时,管与唐廷枢生前的政见多有不和,但眼里还是流出了两行热泪。他自己脱不开身,便封了一笔很厚的奠仪,打
郑观应得到唐廷枢病逝的消息后,马上给盛宣怀写信通报。
李鸿章此时却到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一封长函。完此信,李鸿章简直笑得喘不上气来。原来,张之洞

李鸿章此时可不想帮张之洞这个忙。到信不多几日,他便让师爷主稿,替盛宣怀回绝了这个差事。
李鸿章知道张之洞以后还要闹出许多笑话,他要好好看上几年。
第三节受命于危难之际
极力主张官本官办的张之洞,为什么突然之间又要官督商办呢?说起来,也不是张之洞要改弦更张,实
张之洞一时气红了眼,派属官去请高薪聘请的洋技师到堂问话,但洋技师早已逃离多日。
张之洞苦无良策,只好和湖北巡抚奎斌商量,又给湖南巡抚王文韶去信,请饬两省藩库速为汉阳铁厂追加五十万两银子。
奎斌根本不理睬张之洞说什么,王文韶不仅不准藩库为铁厂拨款,还声言要弹劾张之洞。
张之洞知道再这样干下去,汉阳铁厂不仅要停办,连自己头上的乌纱也要保不住。于是马上更改办矿章程,并想把盛宣怀从李鸿章手里挖过来。可惜李鸿章没有上这个当。
直到此时,一贯眼空无物、自恃才高八斗的张之洞才算真正品尝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滋味。只能一面
当盛宣怀从李鸿章文案师爷的口中得知张之洞欲请自己入局主持汉阳铁厂,但却遭到李鸿章拒绝的全过程后,猜不透这位高深莫测的中堂大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莫非李鸿章打算从此后,不想再让自己涉足洋务了?——可自己现
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一(1893年10月20日),大清国
文曰:“昨天上午杨树浦
……听说织布局没有保险,总办认为保险是白费钱,因此
厂中有27000纱锭,其中12000为英国制,其余为美国制。”织布局的总办是谁呢?就是李鸿章的老部下杨宗濂。织布局初设时,保险公司的人曾找过他。但他认为投保是白费钱,所以坚持不投保。
消息传到天津,李鸿章惊呆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织布局,竟
望着满地的狼藉,袅袅上升的浓烟,闻着刺鼻的气味,痛心疾首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人们管嘴上不着一词,但心里都异常清楚:规模宏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竟然用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辉煌的历史。
经过几夜无眠,又经过反复思考,一贯不认输的李鸿章决定奏请朝廷,重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并决定甩出自己的杀手锏:派盛宣怀主持重建一事。

片曰:“再,臣于光绪八年,因华商禀请,分招商股
折、片拜走,李鸿章传盛宣怀到签押房来见自己,开门见山地说:“杏荪,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事你大概已经听说了。机器被毁,布匹、棉花以及厂房全部被烧,我们的消防队不济事,洋人隔岸观火,以致大火整整烧了三日夜!”说到此,李鸿章的眼圈红了。
盛宣怀小声说:“织布局是我大清最大的织布局,自从建立,洋布销售一日衰似一日,洋人无不恨之入骨。眼见织布局起火,洋人无不拍手称快,焉能出手来救?他们隔岸观火,当
李鸿章一拍桌子:“杏荪,你说到了点子上。织布局遭此天灾,洋人肯定拍手称快。但他们不会想到,就是刚才,老夫拜
盛宣怀一笑:“别人肯定想不到,但职道还当真想到了。职道跟了您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单就洋务这块,没人能比呀!”
李鸿章长叹一口气:“杏荪,你以为,要重建织布局,当务之急是办什么?”
盛宣怀应声而答:“是办机器呀,织布机是织布局的根本啊!”
李鸿章点一下头:“织布局失火前,有布机一千台,为了扩大规模,又从西洋订购了五百台。这五百台,所幸装船晚了几日,否则机器也难逃厄运。这五百台布机还有几日就能抵沪,这是眼下织布局唯一的本钱啊!杏荪啊,为了能重建这个织布局,老夫已是几夜睡不好觉了。老夫把身边的人都想了一遍,觉得还是你去最合适。江河封冻期马上就到,津海关最忙的时期已经过去。老夫已奏请朝廷,决定派你到上海,会同江海关道聂缉槼,主持重建事宜。杏荪啊,老夫今儿向你透露一个秘密,张之洞给我来过一信,想请你去主持汉阳铁厂,被我一口拒绝了。老夫以为呀,张之洞请你去,并非出自真心,他是想让你帮他渡过难关,回头再派自己的人来干。他就不想想,你盛杏荪是我北洋的人,不是他手里的一杆枪!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
盛宣怀小声问:“中堂容禀,职道若去上海,天津这里怎么办呢?”
李鸿章一笑:“津海关让黄建筦署理一阵吧。你赴上海前,一定会同建筦,筹措到一笔足够买五百台布机的款子。不足部分,老夫回到保定就让藩库拨给你,算是暂借给织布局的。”
盛宣怀点一下头,沉思了一下又说:“职道一会儿给江海关打个电报,让仲芳先找洋人订购五百台布机,快装船起运,职道一到上海再付机款。”仲芳是聂缉架的字。
李鸿章点头默许。
临行,盛宣怀忽然又问了李鸿章这样一句话:“中堂大人,职道去主持重建织布局,南洋刘岘帅知道吗?”
刘岘帅便是刘坤一,两江总督曾国荃殁后,朝廷把已经回籍养病多年的他重新派到金陵出任两江总督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曾国荃殁后,刘坤一成了湘军唯一的一位领军人物,很被朝廷倚重。
李鸿章用鼻子哼一声说:“是朝廷大还是他刘岘庄大?——你只管去,想怎么办,只管给老夫打电报!他刘岘庄有异词,让他同我说。”
李鸿章对刘坤一的气一直没消。

聂缉架与李鸿章关系特好,与盛宣怀的私交也不错。此时的两江总督是刘坤一,刘坤一素来对盛宣怀有成见。但李鸿章仍奏请盛去主持重建工作,就是因为有聂缉椝挡
曾国藩生前经营两江多年,左宗棠生前也出任过江督,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又死
刘坤一洞悉利害,他可不想因为一个聂缉椝而丢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圣谕很快下到天津:“照李鸿章所奏:津海关道盛宣怀,历办轮船招商局及各省电报局,著有成效,于商务洋务,尚肯苦志研求。盛宣怀著派上海,会同江海关道聂缉椝,商办重建机器织布局事宜。盛宣怀离津期间,所遗津海关道篆务,暂着黄花农署理。钦此。”
圣谕下达不多几日,各省尚
织布局大火之前,总办由招商局总办马建忠兼任。但马建忠因与盛宣怀不和,两局内部又派系林立,再干下去已毫无意义。马建忠于是给李鸿章打了个辞职的禀文,也不管李鸿章准不准,只管挂印而去。他先赶往各地看望了一下昔日的朋友,玩累了便毅然决然地回到原籍,开始闭门创作《马氏文通》。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札委老部下杨宗濂出任织布局总办。说起这马建忠也真是运气,他要是晚几天离局,赶上这场大火,结局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第四节大显身手
盛宣怀奉到圣谕,人虽仍
聂缉椝接到圣旨,便带人赶到设
盛宣怀很快便把聂缉椝善后的结果报给李鸿章:1.开办总银数:官款存银二十六万五千三百九十两,借垫各款银十万两,总计银数是一百零二万零二百九十两;2.被焚之后:仅存基地、监工、女匠房屋,及损伤机器、锅炉、钢铁废料,未运到沪的五百台新织布机。以上便是织布局目前的全部家当。
望着盛宣怀递上来的这份清单,李鸿章很是痛心,提笔
杨宗濂既是李鸿章札委的机器织布局总办,又是该局最大的股东,岂料刚入局没几天,却遭此变故。一时气恨交加,不多几日便病倒
盛宣怀赶到上海后,先按着李鸿章的吩咐,到杨府看望了一下杨宗濂,然后才会同聂缉椝一道,着手筹建织布新局。
要建新局,就必须把旧局的账目结算清楚,否则无法招股集资,这又得和杨宗濂协商办理。
鉴于杨宗濂染病
经过与旧股东反复磋商,旧账终于结算清楚。离开杨府,盛宣怀把办公地点搬到上海江海关道。为了办事方便,聂缉椝命人单给盛宣怀腾了一间办事房,内设三个套间,办公、食宿皆很方便。
一日,聂缉椝手拿一封电报走进来,说:“岘帅来电,询问织布局重建的进展情况。这是电文。”
盛宣怀接过电报看了看,说:“仲芳,有件事我正要与你商量。现
聂缉椝想了想说:“现
盛宣怀道:“按西洋惯例,我拟把局改作厂,你看怎么样?”
上海华盛纺织总厂聂缉架长叹一口气:“现
盛宣怀答:“华盛纺织总厂怎么样?——取中华兴盛之意。”
聂缉椝脱口道:“中华兴盛,好啊!不过,既称总厂,下面就得设分厂啊。”
盛宣怀胸有成竹地答:“下设十个分厂,不多吧?”
聂缉椝迟疑着说道:“恐怕得征得李中堂和刘岘帅同意吧?”
盛宣怀很肯定地说:“刘岘帅那里先不去管他。我们先联衔电禀李中堂,只要中堂允准,我们再向岘帅禀报。”
“好吧,您老现
电报很快拍
把章程寄走,已到年关,衙门还有几日就要封印放假,盛宣怀趁机回苏州与父亲、弟弟们一起过年。
此时盛康已把家人全部搬到留园居住。
经过几年的修葺,留园比以前更壮观、更漂亮了。园门上方的门楣上是盛康请俞樾题写的留园二字。因见不够热闹,盛康又特意
盛宣怀到家的第二天,便
显然,盛宣怀要把华盛纺织总厂办成盛家的企业。
李鸿章对盛宣怀举荐的人选全部批准。
修复后的留园大致可分为四大块:中部是寒碧山庄,西部以大假山为主,东部是房屋瓦舍建筑,北部是山村野景。除东部的房屋瓦舍外,中、西、北三面都是依老样子而建。残垣补齐,断壁接上。河里的淤泥清理出来,重新引入清水,再放进几条鱼,这条人工河就活了。看了大半晌,几个人又乘兴到假山上的凉亭里坐了坐,这才往回转。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一家人早早便起床。用过饭后,便
仪式完成,家人先把盛康扶进大厅的太师椅上坐下,儿孙们又开始依次给他拜年、领赏钱。
赏钱是盛府单请银匠打造成的,为纯银制造,重量不等。
那时,许多大户人家逢年过节都要请匠人进府打造赏钱,金银铜不等,视实力而为,当时很流行。
忙完这些以后,已经到了午饭的时间。偏赶这时,李鸿章的电报递到。
盛宣怀以为天津
用午饭的时候,盛宙怀小声对盛宣怀说:“哥,华盛招股不太顺利。织布局的老股东都有怨气,说了很多难说的话。”
盛宣怀一愣,小声问:“一百万都招不上来?第一年官利六厘,第二年为一分,不算低呀。”
宙怀愁眉苦脸地说:“现
盛宣怀压低声音说:“这件事我知道了。”
饭后,盛宣怀回书房呆坐了半晌,提笔给台湾巡抚邵友濂拟了这样一封电报:“弟所办纱局改归商办,名曰华盛纺织总厂,集股百万,第一年官利六厘,第二年起官利一分,余利先拨还正本,如磅价不落,三四年可拨本,则股票皆余利矣。公如欲附入一二万尚可代留,多则无额。”
盛宣怀又接连给山东巡抚张曜、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拟了同样的电报。商人集资不顺,盛宣怀只好
第二天,盛宣怀忽然又想起安徽巡抚沈秉成。
沈秉成家道殷实,最好投资,尤其对实业感兴趣。
盛宣怀马上又把给邵友濂的电报给沈秉成拟了一封。
被汉阳铁厂搞得焦头烂额的张之洞一见到盛宣怀的电报,眼睛一亮,他没想到纺织厂的利润这么大。他马上把湖北候补道刘保林传进总督衙门,兴冲冲地说:“本部堂没有记借的话,汉阳铁厂筹建之时,老弟便给本部堂递过一个条陈。好像是说,湖广是产丝大省,设立铁厂的同时,可以添设纺织厂。本部堂说得不错吧?”
年过半百的刘保林急忙躬身施礼说道:“大人容禀,那只是职道一时兴起写着玩的,当不得真。职道自打来到湖北就一直候补,连写字的机会都没有。有时手痒了,就抓几把墙皮。可职道总抓墙皮,手受不了啊,就只能写条陈。”
张之洞哈哈笑道:“想不到你老哥这么爱讲笑话,你给前任上过办纺织厂的条陈吗?”
刘保林忙道:“汴制军与裕宫保都是有脾气的人,职道连正眼都不敢看他们,哪敢上条陈啊。”
汴制军说的是卞宝第,裕宫保指的是裕禄。两个人都做过湖广总督。
张之洞更加大笑起来:“湖北真是人杰地灵,竟有你这种风趣的人物。好了,我们说正题吧。你上的条陈,本部堂不仅详细过,而且一直
刘保林吃惊地瞪大眼睛:“大人是说,要
张之洞忙道:“设局织布,首要的是订购布机、纱锭。你不到上海去,莫非武昌就有卖的?那倒省事了。”
刘保林犹犹豫豫道:“大人容禀,布机和纱锭,都要从洋人手里去购买,职道与洋人不熟啊。”
张之洞笑道:“看样子,本部堂没有看错你。你这个人,果然老实厚道。本部堂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本部堂计议已定,你一到上海,就去招商局找盛杏荪。他这次受命重建机器织布局,很有成效。购机买纱绽,建厂房聘洋匠师,样样妥帖。本部堂一会儿给他打个电报,请他帮着料理一下我湖北纺织厂的事。有他出面与洋人协商,你老哥还怕什么呢?”
刘保林一听有盛宣怀出面帮忙,登时高兴起来。当天奉到札委,第二天就兴高采烈地乘船向上海赶来。
第五节老靠山离开北洋了
盛宣怀回到上海不多几日,便到了张之洞急如星火
盛宣怀望着电报哭笑不得。也亏这个张之洞敢想,汉阳铁厂的事还没办明白,竟然又打起了纺织厂的主意!他的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如果办纺织厂真像他电报中说的那样轻而易举,李鸿章又何必把自己派到上海来?
刘保林到后,盛宣怀却不过张之洞的情面,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他走访了几家洋织布局、洋行,又帮着刘保林做了一份很详细的预算,布机价格、纱绽价格、开办资金,以致用工人数等等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刘保林揣着盛宣怀代做的预算,很快便返回武昌来面禀张之洞。
未及把禀单看完,张之洞先蒙了。他万没想到,看似简单的织布厂,若当真运作起来,所费的功夫和银钱一点也不比铁厂少。他娘的,想不到办洋务,竟比当总督还难!张之洞从此后再未提起过设立纺织厂的事。
刘保林空欢喜了一场。
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二日(1894年4月27日),
双方签字画押完毕,郑观应兴高烈地来见盛宣怀,说:“杏翁,送给您一包东西,还望多多指教。”
郑观应话毕,把一包东西放到盛宣怀的眼前。
盛宣怀狐疑地将纸包打开,却原来是郑观应利用业余时间写出的《盛世危言》一书。
盛宣怀一边翻书一边惊喜地说道:“什么时候刻印出来的?送书局
郑观应答:“十天前就已印完,但里面有些错讹,又修订了一下,所以昨儿才拿到书。我适才已打
盛宣怀高兴地说道:“这是我今年到的最贵重的礼物,我今儿晚上就看。”
当晚,盛宣怀开始郑观应的这部心血之作。郑观应则于当晚乘船到广州去办理招商局事务。
第二天一早,盛宣怀到北洋来电:因日本突然增兵朝鲜,为防不测,李鸿章将于近期巡北洋海军、查看各口炮台,命盛宣怀速回天津随同前往。
盛宣怀不敢耽搁,匆忙打点了一下行装,午后便登船北行。
盛宣怀从到上海就没有好好休息过,每天都处
一见盛宣怀病成这样,李鸿章只好一个人巡起北洋海军来。
病势稍缓,盛宣怀与黄花农正式办理交接。此后,盛宣怀一边料理任所的事,一边继续《盛世危言》。
盛宣怀已经喜欢上了这套书。他给郑观应去电,请郑速寄二十套《盛世危言》,由他分送给总理衙门、海军衙门以及军机处。
郑观应见信自然大喜,他也希望高层人士能到自己的书啊。他先把书打包寄走,然后给盛宣怀写了一封快信,请盛宣怀帮忙,为自己的同乡孙文办理一纸游学泰西的护照。
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因是广东中山人(当时称香山),后人习惯称为孙中山。孙文当时二十八岁,曾
孙中山郑观应
同一天,盛宣怀到广州华盛纺织总厂招股集资的总厂总管盛宙怀的来信,也是向他推荐孙文这个人。两个人同时推荐,想来孙文其人的确有异于常人之处。盛宣怀心中暗暗想道。
是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被派赴牙山运送军兵的“高升”号轮船被日舰击沉,护送该轮的北洋海军“济远”和“广已”号被击伤。这就是史上非常有名的丰岛海战。
李鸿章命盛宣怀致电率军进入朝鲜的卫汝贵,抢
当日,盛宣怀以中国电报总局督办的名义,电告各分局:日本已开战,不准再为日商拍
七月初一(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
战争先是
盛宣怀的五弟盛星怀
消息传到天津,盛宣怀悲痛欲绝。
是年八月十三日(9月14日),中日海军

年初,因各路官军连遭败绩,不能抵挡日寇入侵,迫于形势,
黄海战后,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
李鸿章电命丁汝昌:“日兵扑南岸,计尚须二三日,届时察看。刘镇如能死守,如何设法帮助?若彼不支,密令台上各炮拔去横闩,弃入海旁。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希与中外将弁,相机酌办为要。”
丁汝昌畏战,不敢出战,致使战机一误再误。
正月初七,日军继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之后,于本日又将北帮炮台占领。日本军舰旋蜂拥而入,围攻停泊于内的北洋海军军舰。此役,北洋大部分军舰被击沉,另有几艘军舰向日军投降。海军提督丁汝昌以死谢国。
日军陆路也从清军鸭绿江防线突破,向九连城和栗子园
淮军力不能支,清廷紧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出任钦差大臣,进驻山海关,
为了快结束战争,清廷于正月十八日(2月12日)改派李鸿章赴日议和。直隶总督着王文韶署理。
盛宣怀因病,此时已离任卧床多时,津海关道仍由黄花农暂时署理。
李鸿章离津进京请训,盛宣怀抱病相送。
四目相对,热泪横流,两人都哽咽不能成语。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
消息传开,李鸿章成了举国唾骂的“卖国贼”。
李鸿章回到天津,盛宣怀虽病好多日,但仍未接印视事,而是日夜陪护着李鸿章。两人朝夕相谈,总结此次战败的原因,设计着国家
是年三月,《万国公报》主笔沈毓桂
张之洞到这篇文章后,双眼不由一亮,脱口赞道:“这个提法好!”以后,张之洞每上折言事,都把这句话含
是年四月初八(5月1日),进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
康有为越两日,李鸿章携家眷进京居住,盛宣怀亦到津海关道接印。考虑到中日一战,中国又将赔款二万万两给日本,盛宣怀不得不给正当红的军机大臣翁同稣上书,建议联合俄国、德国、法国,从速开办银行,以便借用民债,节无用为有用,洋利为华利。
翁同龢此时可没功夫理睬此事。自打李鸿章成了赋闲宰相后,大清国几乎成了他一人表演的舞台。他仗着自己状元的名头,又是皇帝老师的特殊身份,加之摸透了光绪急欲图强的心理,今天说慈禧太后名为归政,其实仍
康有为这人原本就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无论长相还是文章都是圣人转世。今见一代帝师军机大臣翁同龢亲自请教学问,当时就认定自己肯定是圣人无疑。于是就侃侃而谈起来,把自己道听途说的许多新名词,一古脑儿倒给翁同龢。
翁同龢越听越高兴,不久也跟着手舞足蹈起来。
翁同龢与康有为
张裕葡萄酒创办人张振勋张振勋是广东大埔人,字弼士,号肇燮。曾到南洋等地做学徒,后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开始
张振勋到了天津,哪知李鸿章已经不再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新任总督王文韶他又不熟悉,所以只好先来见盛宣怀。
第六节创办中国第一所工业大学——北洋大学堂
张振勋与盛宣怀不仅认识,而且有过交往。盛宣怀
张振勋此次北行,一共带了六种葡萄酒。五种产于国外,一种便是他
张振勋命随员把酒都摆到盛宣怀的面前,说道:“这是六种葡萄酒,瓶子都用布包上了,看不到商标,下官斗胆请观察大人逐一品尝一下,看这六种酒都有什么区别。”
盛宣怀一笑道:“老哥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喝的洋酒都有限,哪里敢品啊!”
张振勋现
张振勋亲自把六个酒瓶的盖子启开,说:“您老谦逊,老哥可就白来天津了。”
这时有随员递给盛宣怀一只酒杯。盛宣怀接过,开始挨个品起酒来。
不久,他放下杯子,高兴地说:“味道都差不多呀。弼翁,您快告诉我,哪种是我烟台酿造的?”
张振勋把一种酒推到盛宣怀的面前说:“杏翁如此说,弼士这颗心算是彻底放下了。杏翁,您说,
盛宣怀一笑:“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制军焉有不允之理?您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啊?”
张振勋道:“杏翁容禀,按照泰西惯例,该厂既设,国家应准其专利三十年。也就是说,三十年之内,凡奉天、直隶、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再有他人仿造。”
盛宣怀沉思了一下说:“西洋的这个办法,我早就知道,想来总署也应该知道。弼翁,您先回烟台等候消息,容我先给制军上个禀文,再由制军奏请朝廷。一有结果,我拍电报知会您。招商集资时,可别忘了给我留出几股。”
张振勋高兴地说道:“这何须您老交代。只要酒厂办起来,我甘愿拿出一百股相送。”
王文韶到盛宣怀的禀文后,先和身边的人计议了一下,十日后才上奏朝廷。但可惜的是,光绪帝这段日子日夜和翁同龢、康有为等人搅
王文韶的折子一到,光绪一看与变法关联不大,当日就批给总理衙门筹议。
李鸿章偏赶这时得授总理衙门大臣,看到王文韶的折子,马上就拿给奕劻看,说:“这个葡萄酒厂若能设起来,于我大清于我百姓都有利,是好事啊!”
庆王马上一锤子定音:“那就让张振勋干吧。省得洋人打主意。”
朝廷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倒把王文韶吓了一跳。
他把盛宣怀传进签押房:“本部堂原以为像这么一件大事,没有半年时间,总署根本批不下来。这才几天哪,竟然允准了!还有一件事,郑正翔写的《盛世危言》,皇上已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看。说不定,朝廷以后当真能转移风气,
津海关衙门盛宣怀回到津海关衙门后,先把朝廷已允设葡萄酒厂的事电告张振勋,又给
眼见开办银行的事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盛宣怀无奈,只得利用闲暇时间写了这样一篇短文,从几方面论述设立银行给国家、百姓带来的诸多好处。文章的标题是:开银行意见。
文曰:“一、开银行宜官助商办也。泰西各国多设银行,所以流通上下远近之财,振兴商务,为天下理财一大枢纽。故欲富国富民必自银行始。中国向有钱铺,集本不过数万两,故信者寡,有银号集本数十万两,故信者稍多。若有银行,集本数百万两,援照西法各路分设,气局宽大,枢轴自灵。官铸银元可以交,勿虞阻滞;局印钞票可以通用,勿虞荒废;京外拨解之款,可以汇兑以省解费;公中备用之款可暂存以权子息;购买船械以银合磅,付洋债以磅合银,可随时考核,以杜暗亏。此益于官者也。通商口岸及各省会,均有银行,行商坐贾有余则存放,不足则借货;丝茶货物可以保险抵押,不受洋商克制;农工余蓄,可以铢积寸累,不致随手花销。现欲推广商务制造,有无通挪,长短存放,皆非银行不可。此益于商者也。我中国不此之务,而以银行莫大之利权拱手而让洋人!……
或谓:官办既有窒碍,悉资商本如平常之银号钱店听商自为之可乎?查华商之力一时或有不足,捉襟见肘,恐其贻笑外人。且创开第一银行藉以通行银元钞票及将来借用民债,利于官者尤巨,官自应竭力扶助,期其必成,尤必考核其章程,杜其流弊,奏准施行。
然则应开中国官商银行,袭招商局之遗意而变通之,乃为善美也。招商局俱商本也,创办之初借给官帑,而仍还政府,并无短少。今银行则宜官商公筹股本银五百万两,每股一百二十五两,共成四万股。商本先筹二百五十万两,每股一百二十五两,应听商民分买,照汇丰银行章程,其股票听其卖出买进,自相授受,俾市面得以活动。……”
文章写成,盛宣怀命文案把稿子誊抄多份,
忙完这件事,盛宣怀又开始和王文韶筹商起


按着盛宣怀拟出的章程,北洋大学堂将设立头等和二等两个学堂。头等为正式学员,毕业即可参加工作;二等为预科,毕业即递升头等。经过预算,头等学堂年所需经费为三万九千四百九十四两,二等学堂年所需经费约计一万四千四百两。一二等学堂年共计费用为五万五千四百九十八两。这笔费用的来源由盛宣怀所督办的电报学堂、华盛纺织总厂等各局设法筹措,不动北洋一分官帑。
王文韶一见要设立的这个学堂不动北洋一分官帑,心下自然十分高兴,提笔便
到王文韶的批文,盛宣怀马上便把伍廷芳、蔡绍基以及美国学者丁家立请到签押房,正式筹商北洋大学堂的校址、所请教工人数,以及招生等事宜。
盛宣怀又开始忙碌起来。
其实,此时此刻的翁同龢和慈禧太后也没有闲着,两个人都想把直隶总督换成自己的人。因为北洋海军已全军覆没,李鸿章肯定是不能再回任了。要练新军,就必须派一个能文能武还压得住阵的人到直隶去。王文韶是个书生,没有带过兵,把直督和北洋大臣实授给他肯定不合适。刘坤一怎么样?他和李鸿章明合暗斗,按说是最好的人选。但刘坤一武略可以,文韬不足。何况,把刘坤一调到直隶,两江总督又找不出合适人选。张之洞呢?也不合适。试想,张之洞调离湖广,卢汉铁路怎么办?张之洞也不行。翁同龢愁坏了,几夜合不上眼。看样子,像直隶总督这么重要的位置,离了自己,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选。既然决定请皇上把自己派出京师担任要职,翁同稣自然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剖析。自己文韬行吗?一朝状元,两代帝师,文韬不行,鬼都不信。自己带过兵吗?没有。自己步入官场的时候,国家已经安稳,正
翁同龢
什么是门生帖子呢?就是学生拜见老师时专用的一种红绫外壳的手本,和现
翁同龢见到红绫外壳的帖子,还当是自己
“哦?”翁同龢把帖子看了又看,忽然自语道:“李少荃眼里的洋务能员,刘坤一保举过的前敌营务委员,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他不会是投错了帖子吧?”沉思了一下,翁同龢让门房把袁世凯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