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最后的悲歌 > 第21章亢龙有悔时
    此人正是谭鑫,见到卢善元脸色突变,显然他也知道他的前景不妙。他连忙跪下连连磕头:“善元,你大人有大量,饶了小人一命!”



    “说说吧,你为何在这里?”卢善元面上倒还平静。



    不过谭鑫的留在这里的原因实在是奇葩,原来昨日他喝了点酒,勾搭上了一个姜府婢女,偷偷来到柴房幽会,趁着酒意胡天海地一晚,就在柴房里沉沉睡去,直到被徐复生发现。显然,除了那婢女没有人会想到他会睡在柴房,谭学竣撤离时自然也找不到他,兼之府里的人都逃命去了,想当然认为他也已经跑路。



    “说说吧,那天打伤我父亲的是谁?”卢善元还是平静的问道。



    “是地火,那天我们正在逛集市,正好碰到令尊。善形跟我说了之后,我就想着让令尊把你四姐嫁给我,令尊不同意,我就想让地火教训教训他,没想到令尊武艺高强,地火差点都不是对手,后来不知怎地,就被地火打倒了。后来善形跟我说令尊死了,我还难过了一阵呢,我是真的想着纳你四姐为妾的。”谭鑫老老实实的说起经过。



    “地火是谁?”



    “地火是我爹爹的护卫,他是弟弟,还有个哥哥叫天雷。他们原本是太湖盗,后来就跟我爹了。”



    谭鑫一说完,卢善元眼中马上浮现出永康城头那一幕,如果是那两人,确实有可能打伤父亲。不管如何,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几个人都是必杀无疑的。



    他快速抽出一把匕首,在谭鑫惊惧的目光中插入了谭鑫的心脏,谭鑫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没了气息,一双惊惧的眼神还愣愣地看向自己的胸口。



    “埋了,一个垃圾!”卢善元淡淡的吩咐道。



    厉江雲答应了一声,自去处理谭鑫的尸体。此时忽然姜府大门口传来一阵喧闹声,卢善元眉头一皱,很快有脚步匆匆而来,人没到声音已传来:“大人,冯将军要硬闯大门,被兄弟们拦下了,请问大人如何处置?”



    卢善元站起身来,显然这种事情只能他自己出面。来到门口,只见冯三元带着一队人马正与自己人对峙,双方都拿着兵器,冯三元大声喝骂,但自己的人却充耳不闻,也不回嘴也不出手,不过显然他们的眼中都有了股怒火。



    “冯将军这是何为啊?打不过官兵这是要拿自己人开练吗?”卢善元见到冯三元跋扈的样子,忍不住讥疯道。



    “卢善元,谁打不过官兵了?你奶奶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想着干什么,你小子不就想是想独吞姜家的财物吗?孝顺不是你一个人打下来的,财物大家都有份。”冯三元大声说道。



    “你怎么知道姜家有财物?难道你跟姜家有勾连?”卢善元笑着说道。



    “你......反正你得拿银子给我,要不然老子跟你没完!”冯三元恼羞成怒,大声叫道。



    这时一阵马蹄声响起,大伙抬头望去,只见许都等人快马赶来,见到两人带着人在对峙,许都大声说道:“你们两人在干什么?还不快去追击!”攻下了孝顺,但许都脸上似乎并无喜色。



    冯三元想说些什么,但看到许都脸色不善,把话咽了回去,转身带着人走了。



    卢善元拱手说道:“大帅,姜府搜到千石粮食,请问交接给谁?”



    许都脸色一缓,说道:“由军师处置吧。卢兄弟今天立了首功,也需戒骄戒躁,奋勇杀敌,再立新功!”



    “是!”卢善元大声回道:“大帅,本次战斗我军俘虏了五百余名官兵,请问大帅如何处置?”



    “哦,你先派人看着吧。今天你部率先攻城,就在孝顺休息一日,明日再到府城汇合。”许都笑着说道,不过卢善元在他的眼中捕捉到了一丝深深的忧色。



    许都一马当先向前驶去,丁汝章缓走几步,凑到卢善元耳边悄声说道:“刚刚收到消息,杭城游击蒋若来已率军包围了浦江城。吴魁来信说是官兵势大,请大帅派兵救援,可现在精兵都在这里,如何还能回救?大帅已经回信让吴魁坚守十日,十日后定会派兵救援!善元你怎么看?”



    卢善元吃了一惊,说道:“官兵来得这么快!吴魁手上有多少兵马?官兵又有多少人马?”



    “吴魁手上有三千人,官兵据吴魁说来了足足万人以上。”



    卢善元思忖片刻,说道:“末将以为浦江当救,而且宜早不宜迟。浦江是义乌与东阳门户,如果浦江不守,则这两城危矣!末将建议义乌、东阳的人马可以就近支援,再从大军中调出一部精兵回守东阳。”



    “我也是如此跟大帅说的,可是大帅以为还不如尽快攻下府城,尽取府库物资以供军用,如果打不下府城,粮食武器都凑不齐,义军无法壮大,最终也会被官兵围剿。我觉得大帅说得也有道理。”



    卢善元点点头,确实义军想要发展,只有不断的攻城掠地以供军用,而且最好是府藏丰盛的府城。



    不过朱升跟周以场两人正在义乌和浦江,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他转身叫过厉江雲,吩咐他带着一个小队前去浦江打听消息。



    跟丁汝章交接好粮食后,卢善元安排一个队看管俘虏,正准备带着队伍向府城挺进,忽然陈金勇带着应康波走了过来。



    卢善元把应康波带到一旁,细细询问了永康的事情。如卢善元所料,应斗果然很欣喜的去县衙接印,被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应康远给拿下,不过最终按郁方经的意见,应斗被单独关押在县里关重刑犯的地牢,而他的随从则关在了普通牢房,不管许都起事是否成功,估计应斗都要在地牢里呆很长一段时间。



    卢善元想了想,写了一封信给胡一奇等人,任命胡一奇为义勇军副手,由他与厉江夏、陈金勇、王大有和另外一个千户胡晶组成一个领导小组负责永康护乡救国义勇军领导工作,并把大致的方略阐述清楚,无非就是借鉴了后世的民主集中制。



    建立这个制度主要还是卢善元对于义军的前景并不看好,许都虽然好侠仗义,很得人心,但缺少战略规划能力,还有些优柔寡断,很难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而永康那里是他最后的退路,也是他最大的倚靠。



    看见卢善元送走应康波后有些心绪不宁,他注意到陈金勇好几次想开口,不禁笑道:“有话就说,有屁快放,我最讨厌扭扭捏捏之人,别象个娘们一样!”



    “大人,为何要建一个什么领导小组?我们只要大人带着就好了!”陈金勇忍不住说道。



    “有备无患,万一我哪天不在军中,你们几个也可以商量着办,不致于让我们的基业败坏。你要记住,一定要与朱大人处好关系,一些利益上的事情如银子、粮食等都可以让他,但兵权一丝一毫都不能让,这是底线。郁先生那里不妨定期送点孝敬过去,他喜欢这个。”



    “可是大人,现在我们义军兵锋正盛,大人在军中也很得大帅跟军师赏识。就算义军失败了,大人也该第一时间回到永康掌握兵权,我就怕大人不在,有人就会起心思。”



    “所以要搞一个领导小组啊,具体决策都要你们五人多数同意才能做出,这样能更大程度减少错误决策。另外,你对当前局势是怎么看的?”



    “大人,恕我直言,如果大人当大帅,义军肯定能胜。别的不说,单单看看别的营的兵就知道,我们虽然只有一千人,但真打起来,把一个营挑了一点问题没有!”陈金勇崇拜的看着卢善元说道。



    “许大帅自有许大帅的好处,有些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记住,军事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目前只有许大帅才能把所有人捏合在一起。当然,军事实力反过来也是政治地位的基础,只要你拥有真正的实力,你就可以藐视一切政治规则。扯远了,按我的判断,义军现在形势危急,一个不好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卢善元对于陈金勇还是很欣赏的,小伙子聪明,又能吃苦,好好培养未尝不是一个帅才。



    “我也注意到大帅好像兴致不高,按理拿下孝顺后我们可以直抵府城,只要拿下府城,义军实力大涨,那些什么杭州、台州的兵都不算什么,据传,府城现在只剩下一千官兵,打下来不是很简单的事吗?”陈金勇分析道。



    “可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一千官兵,但是还有多少民壮会上城呢?城头是不是有什么利器呢?城头这么高义军怎么上去呢?不要把事情想简单了,所谓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怕就怕义军一上来就是一阵猛攻,如果受到重创是很伤士气,毕竟百姓跟着我们是想着吃饱穿暖发点财的,可是你看除了我们,其他营的人哪个能吃饱穿暖?更不要说发财了。跟着义军如果没有前途,老百姓都会用脚投票的!”卢善元想了想说道。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句话说得好,我得记下来。不过,大人,用脚投票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没有前途,老百姓会跑路啊?”陈金勇认真的说道。



    卢善元哈哈一笑,说道:“就是这个意思。走吧,我们出发去府城,也看看府城是什么样子。”他其实有些尴尬,虽然他很注意,但还是习惯于会冒出这个时代没有的梗。



    第二天一早,卢善元带着部队赶到府城。府城可比县城大多了,城周长有9里多,城墙高一丈五,南临大河,其余都挖有6丈左右的壕沟,攻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卢善元到了之后,马上赶到帅账。许都此时已经与一众将军在讨论如何攻城,卢善元悄悄站定,竖耳倾听着大家的发言。



    “这么宽的壕沟,就算是填平也得有个两天,我想还是让铺兵先上去把壕沟填平了再说,要不都是空话。”冯三元大大咧咧的声音传了过来。



    “填了壕又如何,我们的竹梯根本就架不到城头,如何攻城?”韦广也在旁边说道。



    “也许可以用攻城木,再趁着填壕之际赶制一些竹梯、楼车来,反正城外树木不缺。”丁汝章知道攻这么种大城其实大家都没经验,倒不如老老实实用一些古老的方法,这些方法至少是已经被证明了的。



    计议很快定了下来,也没什么出奇的,就是填壕制工具。任务也分配了下去,韦广带着本部战兵掩护填壕,丁汝章带着一部分辅兵赶制工具,卢善元部没有分到任务,他也正好闲两天,看看这些攻城工具是如何制造的。



    他跟着丁汝章看他是如何指挥打造攻城器具,没曾想丁汝章直接拿出一本书来,对着书中的的器图一一吩咐军中工匠,趁着空睱,他偷偷翻了一下这本书。



    这本名叫《登坛必究》的书是一个叫王鸣鹤的人写的,里面涵盖了天文、地理、谋略、选将、训练、赏罚等等军事常识,里面有一篇器图就专门写各种攻守城器械的制作,甚至还有一篇舰船器械、人马医护的专篇,卢善元很快陷了进去,这本书应该是明朝军事上的一个综合,对于完全欠缺古代军事知识的卢善元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咳咳!”见到卢善元看得入迷,丁汝章觉得好笑,兵书虽然他们这些士人都会看,但主要还是当做消遣。



    卢善元灿灿的站了起来,把书递还给丁汝章,问道:“这本兵书不错,哪里有得卖?”



    “这种书哪里都没得买,这还是我在姑苏一个姓袁的朋友家里找到的,蒙他厚爱,赠了我两本。不过要说兵书吗,石民先生的《武备志》更好,可惜印得少,只有许大帅那里得了一本,他视若珍宝,我也只拜读过一次。”丁汝章解释道。



    现在这个时代书本还是比较珍贵的,特别是这种兵书受众很少,发行量也不大,倒是考科举的书倒是多如牛毛。



    卢善元遗憾的摇了摇头,虽然他有着后世的军事常识,理论上来说,肯定要超过这个时代的人,但可惜的也正是太过超前,让他很不习惯于现在缓慢的军事节奏,后世的单兵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可以轻装行进百里以上,极限甚至可以达到二百里,而这个时代常规的日行进距离只有区区三十里,极限也就在五十里左右,完全就是一种蜗牛状态。



    丁汝章应该对兵书研究颇深,很多器械信手拈来,与工匠交流也毫无障碍,卢善元干脆就全程跟着他们,倒也学会了不少东西。



    从工匠的制作效率来说,这个时代的工匠是相对落后的,但落后的并不是工匠的水平,而是工具和见识。单以工匠手艺来算,这个时代的匠人毫无疑问达到了颠峰,他们的手非常灵巧,解决问题也有独特的技巧,常常让卢善元大开眼界。



    眼见器械逐渐成型,卢善元和丁汝章都很兴奋,除了登城梯、楼车、撞木外,听从卢善元的意见,还制造了两台投石机,用于掩护进攻人员。



    这时,有人匆匆进来叫走了丁汝章,卢善元也不在意,正饶有兴致的看工人把最后一台投石机给组装起来,这算是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武器,制作相对简单,威力还不小,曾经横行天下的蒙古人也是用这种武器攻破了一个个的城池。



    没过一会,丁汝章脸色不善的走了回来,大声让工人们加快速度。卢善元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果然,丁汝章凑到他耳边小声的告诉他浦江失守了,此刻官兵正在攻打义乌。刚才许都叫他过去正是商量此事,此时此事只有他和许都知道,他告诉卢善元也是因为卢善元嘴巴紧,而且有一些有用的提议。



    但此刻卢善元心中却充满了担忧,周以扬正是在浦江,而朱升则在义乌,由于信息的滞后,此刻的义乌也不知道如何。虽然与这两人接触也不是很多,但却是他在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亲人。



    “卢兄弟,卢兄弟,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破局?”丁汝章的话把他从担忧的心情中唤了回来,距离遥远,担忧也是无用,唯有祈祷他们无事。



    定了定神,卢善元缓缓说道:“为今之计,我军受两面夹攻的态势已经形成,现在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壮大我军,而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我想上策是立即派精兵守住义乌和东阳,底线是守住东阳,大军徐徐退回东阳,以守为攻,等待时机。中策是撤至山区,化整为零,伺机而动。下策是继续攻打府城,但风险极高,万一攻不下来,后路又被抄了,那我们就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丁汝章听得很认真,想了想说道:“刚才我跟大帅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大帅的意思既然来到这里,不攻一下可能士气就没了,到时恐怕队伍一哄而散,还不知道能剩几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