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最后的悲歌 > 第16章军心即战力
    义军军营设在城东两里的教场,按编制永康县应有守兵两百三十名,但那是洪武年间的事情了,明代的兵是世袭制的,经过销户、转户后,真正的兵藉已经只剩下一百余户,而这一百余户也早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教场不大,东西长一百六十余步,南北宽九十余步,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这两天义军们把周边的树都砍了,打制了一些家具,顺便把场地也平整了,终于堪堪能把所有人都安顿了下来。



    打理好与官府的关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练兵。虽然朱名世可能解决义军的身份问题,但也不能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他那里,如果官军来围剿,那就面临着如何立足、如何击败官军的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手下的这批义军来实现。



    现在的义军有一万一千人,按万历年间的统计数据,永康总共有丁男约四万四千人,也就是说整个永康二成的丁男都参加了义军,而且都是年轻人为主。



    供养这么多的人也让卢善元压力山大,这些每天平均每人要消耗一斤粮食,现有的粮食库存也就能保证两个月,所有裁撤人员就成了当务之急,而且裁撤人员还不能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卢善元思虑良久,最终决定还是建立一套考核体系,通过七天的军训淘汰掉大部分人,只留下约两千人的正规军,正规军的名号也想好了,就以县里的名义叫永康县护乡救国义勇军。从东阳带来的那批人就叫东阳县护乡救国义勇军,这些人是卢善元的老班底,暂时不准备裁撤,最终这批人会回到东阳,进入张家田庄。这两批救国军简称乡勇,这也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当地百姓特别是大户的供养。



    乡勇算是有编制人员,每个月会发放三百文军饷。同时提供制式装备,当然现在的制式装备还在卢善元的脑海里。



    而被裁撤的人员则分为两批分流,一批愿意回乡的加入登记为民兵,他们回去之后不再享受军队的福利,但每年都要参加一个月的集训,集训期间可以领三百文的补贴。当然,如果碰到战事需要征召时,则与正兵同待遇。



    而另外一批不愿意回去的,则会留下来做辅兵,当然卢善元设想的辅兵与此时的辅兵不同,他的设想是建一些军民两用的作坊,所以他们的待遇是工人的待遇,这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划分。



    军训是枯燥乏味的,每天都是同样的内容,早起分队齐步绕城两圈,吃早饭,站姿、列队、走姿,识字课,唱歌,吃晚饭。



    军训也是辛苦的,没到两天,就有两百余人坚持不下去退出了军训,大部分都是年纪超过四十的人,这时候的人由于过度劳作和缺乏营养,相对衰老得快一些,过了四十岁身体已经透支过度,无法再进行持续性的运动了。



    而年轻人受不了的不多,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再怎么样也得挣个面子。



    这些无法坚持的人也不能浪费,他们被安排起来做一些杂活,草创的军营里活计多得很,卢善元也不介意养着这些凭着一腔热血就跟着自己的人。



    令卢善元欣喜的是这些人里的识字比例居然非常高,达到了两成多,江浙地区文风鼎盛,稍为家里有些富余的人家,都会送去先读两年书,有天赋的继续读下去,没天赋的也有机会去当个伙计学徒啥的,总比在家吃闲饭强。



    而这个比例在30岁以上的更高一些,说明二十年前的经济状况要更好。这算是一个大惊喜,在卢善元的概念里面军队肯定是要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



    而在现实中,文化课也是最受乡勇们喜爱的,大部分人都学得很认真,一时之间军营里面到处都是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的人。



    这两天还有一件令卢善元非常烦恼的事情,攻下永康城的第二天,在城里搜集到两匹马后,卢善元派了两个人骑着马去东阳给许都报信,按理说两天前就应该返回,但一直到现在都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知道东阳那边到底如何了?



    这天,卢善元正拉着厉江夏等骨干在做训练总结,心心念念的两个斥候回来了。这两个小伙子是卢善元挑出来的,人很机灵,嘴巴利索,身手也不错,一个是厉江夏的族弟,名叫厉江雲,另外一个是永康人,叫徐复生。



    两个人意气风发的骑着马出发,但回来是却萎顿得不行,一见到卢善元,两人就红着眼说道:“大人,小人有负所托,把马给弄没了!”



    还没等卢善元发问,厉江夏就一脚踢在厉江雲的屁股上,大声骂道:“你个没出息的家伙,好端端的怎么会把马丢了呢?我们现在总共也就这两匹马,你自己说怎么办!”说完伸手又要去打。



    卢善元伸手拦住了他,说道:“要处罚也得让他们把话说完,我不相信他们是故意把马弄没的。老厉,你去找点吃的喝的过来,我看他们俩人累坏了!”



    听到厉江雲的叙述,众人才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原来,三天前两人就到达了东阳城,当晚也受到了许都的接见,听到卢善元已攻下永康很是高兴,还赏了他们二两银子。许都提出的要求是卢善元原地不动,待他的大军出动攻打府城时再协同攻打。



    同时,许都还把当前的形势告知,冯龙友和吴魁已分别攻下义乌与浦江,朱升与周以扬都立了大功。不过据传绍兴的朝廷军队已经出发攻打浦江,甚至有可能省城也派了军队过来,两军未敢轻动。



    许都已自称为大帅,将县衙改为帅府,奉大顺朝为主,改年号永昌,并要求卢善元收了永康县令金印,软禁朱名世,他会派一个新县令过来主持政务。同时他封卢善元为扬威将军,统领永康义军。



    二人从帅府出来后,天我已晚,准备去张府歇息一晚。不曾想,张府已被王和尚他们完全占据,原先卢善形留下看府的兄弟都已被赶了出去,把个张府弄得乌烟瘴气,二人看不惯,想着跟王和尚好好说道说道。



    王和尚没见着,两人还被张希宰赶了出来,两人想去找许都告状,没曾想这次直接被拦在外面,出来见他的居然是王和尚。



    王和尚倒没对他们发火,似乎他对卢善元还有些忌惮,好言好语的跟他们解释,说他这都是根据大帅的命令,不得以而为之,还请卢善元不要怪罪他云云。



    两人无法,只得准备回永复命。没曾想,刚刚走到城门附近,却遇到了一批蒙面贼人,二话不说上来就打,两人猝不及防被打落马下,好在二人身手还算敏捷,迅速逃进小巷子,并跳进一户人家爬上房顶,好不容易躲过追击。两人躲到天黑,找了个机会从城墙上缒下,拼了命往永康跑,靠着两条腿终于回到军营。



    听到这里,厉江夏不禁破口大骂,“狗日的王和尚、张希宰,当时就应该把他们给宰了!”



    卢善元也点点头,说道:“确实是我有些妇人之仁了,不过他们能猖狂一时,猖狂不了一世。两位兄弟受苦了,不过我还有些事问你们。”厉江雲点点头,说道:“将军请问,属下定知无不言。”



    “现在东阳城内市面如何?”



    “跟我们出来前一样,街面上基本没有人,商铺也没几家开着的。”厉江雲回忆了一下说道。他又仔细想了一下,补充道:“好象比我们出来时还不如,有不少商铺大门开着,但里面东西空空如也,而且那些门都是被砸开的。”



    “你们二人可曾去过张家农庄?”



    “我们曾经路过张家农庄边缘,但急着回来禀报将军,就没有进去。不过......”厉江雲想了想说道:“不过虽然没有进去,但张家农庄看上去很安静,河边上有很多人在劳作。”



    卢善元点点头,看来王和尚等人是许都放出去搜刮民财的,所以才会受到许都的包庇,而且东阳城的民生情况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现在不了解的是城里搜刮完后肯定会转向乡下大财主,虽然张家农庄暂时还没有受到波及,但人的贪欲是无穷的,照此下去王和尚等人肯定会把手伸向乡下,毕竟掌握着这种权力的王和尚肯定不甘心只是为义军搜刮,他们自己也会私藏一些,甚至交上去的还不如自己留下的多。



    “这样,你们也累了,先好好休息一下吧。”卢善元想了想,对厉江夏说道:“我修书一封,明日还要请厉大哥带人去东阳一趟,把这封信当面交给大帅。在进城之前,厉大哥先去一趟张家农庄,找一个叫胡一奇的,让他把民兵集中起来,如果有变,直接动手,不要怕把事情闹大。回来的时候顺便去一趟许家老宅,我有两位兄弟留在那里,让他们来永康找我。他们一个叫丁小二,一个叫许东。”



    “将军,我跟徐兄弟不怕累,明天还是我们去一趟,五哥现在是将军的左膀右臂。”厉江雲站起来说道。



    “可是......你们俩已经与王和尚他们交恶,此去恐怕有危险!”其实厉江夏现在确实是卢善元的得力助手,虽然没有任命,但大家都把他当作卢善元的副手。



    “不怕,东阳城其实管控不严,连城门进出只要交点钱都是畅通无阻。我们俩化点妆,他们肯定不会注意。”厉江雲主动请命。



    “将军,就让江雲去吧,他还算机灵,肯定能完成任务。”厉江夏也在旁边说道。



    “这样也好,不过你们要注意安全,什么事都没有你们的安全重要!”卢善元想了一下,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第二天,刚刚送走厉江雲二人,县衙就送信过来,说是府城回信了,让卢善元前去议事。



    卢善元将当天的训练安排好,才不慌不忙的向县衙走去。今天正是初一,赶集的人络绎不绝的从乡下赶来,挑着自己家产的东西到集里售卖。



    卢善元不禁有些恍忽,自己的父亲当时也是这么挑着东西到处赶集的吧?现在父亲的仇人基本已经确定,就是谭学竣的儿子谭鑫指使,动手的是天雷地火中的一个,可惜的是这几人都已逃往府城,一时也拿他们没办法。



    见到卢善元进来,郁方经大声说道:“卢兄弟来了,赶紧过来,府城回信了,卢兄弟过来一起参详参详!”



    与朱名世见过礼后,卢善元也不客气,拿起桌上的公文看了起来。



    公文是用古文写成,也不知道是哪个幕客抓笔,写得骈五骈六、花团锦簇的,把个卢善元看得头疼,不过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过虑后,其实大致意思倒也能顺出来,信中说先已接见过潘震亨与谭学竣,他们俩人汇报的内容与朱名世上报的不符,府里会派人来核实一下。



    “卢兄弟,这府里派人来核实,那可如何是好?”朱名世倒是很诚恳。



    “朱大人认为会派何人过来?是否好打交道?”卢善元先问了一下朱名世与同知的关系。



    “平常都是同知的幕僚何先生过来,不过牵涉到军事,也可能有别人过来,这来人我就不知道了。”



    “我想应该有两种办法。”卢善元想了想说道:“一是让他们来不了,二是让他们相信我们所说的。这就要看朱大人与何先生的关系了。”



    “何先生倒没问题,他与老朽是同乡,关系一向不错。”郁方经在旁边说道。此时的师爷以绍兴人为主,郁方经认识倒也正常。



    “那我们冒冒险,等他们来了我们再随机应变。我倒是觉得这次应该是何先生一人来的可能性大些,府城那里随时可能受到白头军的攻击,重要的军中人员不大可能此时过来。”卢善元其实对于应付这些并不感兴趣,但这也算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万一许都起事失败,与朱名世的关系就弥足珍贵,虽然这种关系如空中楼阁,并不是很稳固。



    “那就这样吧,不过何先生好财,卢兄弟还得准备准备。”现在县库还未交接,银子都被卢善元控着。



    “那倒无妨,明日我让人把县库还给朱大人就是,倒是要辛苦郁先生前往接收一下。”



    “那是自然,不过还请卢兄弟派两个得力手下看管一下。吏员一扫而空,我手下实在是没人呀!”朱名世喜出望外,没想到卢善元答应得如此爽快。



    “说到吏员,朱大人不妨贴出告示,招些人进来。”原先的吏员显然是不能再用了,不过吏员与官员不同,官员都是走官,也就是朝廷指派的,而吏员却是土生土长并且世代相传的。所以有明一代,吏员其实控制着整个县衙,特别是象朱名世这样相对佛性的县令。



    “我正为此烦恼,这吏员都有专长,普通人根本干不了,但吏员又属贱籍,读书人又不肯屈就,怕是一时半会招不到人啊!”显然没有吏员,县里的事已经停摆,虽然这是个慢节奏的社会,但如果县衙长时间不运转,还是会出问题的。



    “这样吧,暂时县里实行军管,由我先派人管起来,朱大人可以招些识字的人慢慢培训起来,合用时再转过去即可。”卢善元提议道。其实现在城里的秩序也正是由卢善元派人维持的,军管后其实百姓都非常小心,大事小事都不多。



    从县衙出来,卢善元一时有些迷茫,他并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但他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耻,政治盟友是最不可靠的,当你失去价值时,政治家们会毫不留情地把你抛弃。



    所以,要有好的政治盟友,就必须要提升自身实力,在政治面前或许有道义,但没有实力支撑,有道义的人往往是最先的牺牲品。



    好在现在卢善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而且通过军训这种实力更加强大,但卢善元也知道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经济就是政治的基础,所谓的实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质上来,那就是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这才是堂堂正正的正道,而不是光光凭借不讲理的军力去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