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坐下后,从怀里掏出译书处这几天新翻译出的部分《几何原本》递给王铉。



    说自己这次是陪王主事过来测量清河水口的,顺便上门把书送过来。



    说完便给汪鋐打个眼色,意思是下来轮到你说正事了。



    汪鋐便把工部打算在清河口修堰筑坝,为通惠河补水一事说了,并告知自己回去准备起草文书,王家的土地将按照市价赎买。



    王铉笑着应了,“好说好说。这通惠河一事从成化年间便众说纷纭,现在朝廷拿定主意了?”



    “俺只是过来勘察水道的,是否要修还须陛下和朝中大臣们拿主意。”汪鋐笑着回道。



    “凡事皆有利弊,水道一通京中又不知几家欢乐几家忧愁了,大体上有铺子的人家高兴,做运脚生意的怕是要哭了。还有那一万多运军今后以何为生也是个麻烦事。”王铉出身勋贵之家,知道的不少。



    涉及朝政,众人也不好多说,便又寒暄了几句告辞出来。



    几人顶着烈日回到清宁宫庄,朱厚照穿得周正,背后出了不少汗。看看日头,实在不想这个时候赶路,便让刘瑾去和众军官说一声,等到申时再出发。



    自己便去了后院找外祖母说说话。这次过来,自己以母亲的名义又给赵氏添了不少东西。



    “叫你娘以后少拿点东西,庄子里啥也不缺,你看看这屋里都快塞不下了。”



    朱厚照进来时,赵氏正坐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打络子。见朱厚照好奇地看着自己手里的络子,便拿了个做好的系在朱厚照腰带上。



    “宫里的样式比俺惯常打的好看,俺也学着做了几个,你莫要嫌弃。”



    “谢外祖母,俺怎么会嫌弃。”朱厚照低头看着腰上的络子,花样精巧,瞅着材料好像是宫里贡缎的边角料。



    赵氏又去了里间拿出两个包裹,“俺用你上次带来的衣服料子给你娘和你做了几身衣裳,你这次都带回去。”朱厚照点头接过。



    赵氏又去院子里取了水井中湃着的西瓜切好,扯了朱厚照坐下。



    “俺听扶管事说,河东头的地都是你的?能不能分俺几亩种种菜,俺不能老这么闲着,都快沤出病了。”



    朱厚照点头应了,让人去喊扶江过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朱厚照把自己这些日子忙来忙去的事情挑了些讲了,又把母亲在咸熙宫的日常也说了说。



    “外祖母在这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别累着了,免得孙儿和母亲担心。”



    扶江顶着一脑门汗跑了回来,听了朱厚照的吩咐,一口应下。朱厚照看看天色差不多了,便向赵氏告辞,和扶江一起出了后院。



    扶江边走边说,夏收刚完,上次太子吩咐的人力收割机庄户们用着不错,只是来不及做更多,没派上大用场。



    入秋后自己打算多买些牛,春耕夏收都能用得上。宫中若有新样式的农具,太子不妨多给自家庄子送几件。



    朱厚照点头应了。



    六月初六,翻经节。宫中这日晒书,文华殿、文渊阁的图书,武英殿、南薰殿的书画,古今通集库的档案都被搬了出来放在烈日下暴晒。



    这一天也是御马监洗马的日子,一干太监给马神爷爷上了香,敲锣打鼓赶着宫中的马匹去了积水潭边上。



    宫中一派忙碌、欢快的样子。



    朱厚照这日也一身清凉打扮指挥着清宁宫上下搬书、晒书,正忙得不亦乐乎,兵仗局赵林找了过来。



    “殿下,外厂那里说是铜料已经反复试验过,魏老头说差不多了。太子给的图样大家以前都没做过,想看看太子有没有空,去作坊里商议一下。”



    朱厚照让手下人继续晒书,自己穿了件外套换了鞋便跟着一起去了。



    到了兵仗局,大伙见了礼。魏老头做为代表就先发了言:“这两天俺们试了几次,这炮是要打铁弹子的,一个四寸铁弹子十斤上下,炮膛肯定要比以前打石弹子的厚。



    俺们商量了一下,炮口处的炮膛厚度先按铁弹子直径的一半,也就是两寸来铸,炮口外层再用铜箍一圈,炮身就按太子图上的逐渐加厚,太子觉得咋样?”



    “就按大家商量的先做了试试。”朱厚照答道。



    “还有,这炮耳只有一对,和以前也不一样,这地方是承重的,务必粗壮结实,俺们的意思是按照铁弹子的直径做到四寸...”



    “内芯以前都是用泥做的,这次的炮芯太长太细,得用铁棒才行。”



    “内芯如何固定也是麻烦事,俺们商量下来,两头要用锻铁做个支架,浇铸时下面的支架和底座熔在一起,铸好了再把多出来的锻铁磨掉...”



    朱厚照一一同意了,最后提了个要求,整个炮身的重量最好不要超过一千斤,魏老头说那就从长度上控制,并按照经验估计了一下。



    最终商量的结果:口径四寸,炮身长五尺,铁弹直径三寸八分。



    此是正是盛夏,魏老头估计泥模三、四天就能干透,为了保险,多在太阳底下晒两天,加上炮身打磨、镗炮管等活计,估计十天上下就能做好。



    商议完,赵林和魏老头又为朱厚照介绍了铸炮用的设备。



    做泥模的工具是个木架子,架子上放着一根可以转动的长木杆,木杆底粗头细。工匠正开始用麻绳一圈圈地缠在木杆上。



    “缠好了麻绳就开始一层层的抹泥,抹完再用刮板刮出炮身的形状,这便是泥模。



    泥模外面先用猪油和了细瓷土刷上两层,再用黏土护上一层,最后等干透了拔出木杆子和麻绳,拼上底座泥模,用熟铁条密密地箍上一层,就可以浇铸了。”



    “这个是镗架,镗刀刃口用的是灌钢,正在做...”



    天底下最顶尖的工匠聚在一起,太子也只有听课的份。



    自己只不过侥幸知道历史筛选出来的最优方案,论起动手能力,作坊里的每一位怕都能甩自己十八条街。



    出了作坊,朱厚照去马神庙找安正文,按刚才与众工匠商议的结果,重新绘制了炮车的图纸。



    熊大熊二看太子忙完了,便上前禀告,说是铅活字的材料已经找到方案了。



    不能只用铅,还得加一成左右的锡,铅也要用湖广宝庆府的贡铅。这样试制的活字变形小,也比纯铅硬实耐用。



    朱厚照听完,让安正文把配比方案一一记下来,又派人去御前作看看铜字模做了多少了,做好的先拿过来试试。



    过了一会,蒋贵带着两个匠人,抬着一个木箱子来了马神庙。



    “殿下,已经做好大号字体的两千多个阴模,都在这里了。”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个个用纸包好的铜字模,纸上写着所刻的字。



    朱厚照让熊大接了过去,铸几个字试试看。



    过了片刻,熊大便拿着四五个铅活字过来。方形的铅柱棱角分明,面上的字很是清晰平整,朱厚照由衷地夸了蒋贵和熊家兄弟两句。



    “铜字模还能刻得再快一些吗?”朱厚照问道。



    “现下已经安排了四个熟手在刻了,御前作统共就十个铜匠,还有三个在制镜处,太子您已经用了七个了,陛下那里的活计现在都不够人手了。”蒋贵有点发愁。



    “那就从银做局多调几个人过去,俺给你写个条子,这可是文华盛事,可比做家具、做首饰重要多了。”朱厚照霸气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