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笑话并非无中生有。曾国藩天资并不出色,梁启超曾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
公正地说,曾国藩绝不是一个机灵的人,与常人相比,书呆气更浓重。而最终他又突破了制约书呆子的终极困境,把书本中的抽象理论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终于石破天惊,成为一代宗师大家。
曾国藩最后能成常人所不能,要归功于他对自己立志、修身的严格要求。
曾国藩
曾国藩认为,志向的高远对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
考中进士是曾国藩政治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是他新生活的开端。他甚至将自己的名号都改换门庭。曾国藩本名子城,到京城后,先改号涤生,取荡涤旧事、告别昨天之意,后得益于名师劝导,改名国藩,以示要做国之藩篱,为朝廷栋梁。
曾国藩立定君子之志后,便投身于京师求学交友的广阔天地。他先拜理学大师时任太常寺卿的唐鉴为师,深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兼治诗古文词,并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向翰林院编修、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学习楷书。唐鉴休致回籍后,曾国藩又与倭仁、吴廷栋、何桂珍等人经常聚会,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二
曾国藩当时只不过是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却以达到千百年来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为目标,身心疲累程度可想而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曾国藩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内容有:
一、主敬: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书不二:一书未看完,决不翻看其他,每日须十页。
五、史:每日至少《廿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我们来看看,被后世奉为圣人的曾夫子最初是如何实践这“日课十二条”的。
曾国藩论课程第一条是“主敬”。计划中规定“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曾国藩实践起来又是怎样的呢?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京城忽然刮起大风,这样恶劣的天气,曾国藩仍没有待
第二条是“静坐”。曾国藩本来打算用功书,实际行动上却总是慵懒怠忽,日记往往无可记录,四十多天“日日玩憩”。这种状态使曾国藩时感空虚,晚上回到寓所将自己检讨一番,立誓明日洗心革面。孰知明日复明日,光阴空蹉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罢《易经》后便出门会友。上午与杜兰溪谈学论道,留
第六条是“谨言”。有野心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争强好胜之心,饱诗书、春风得意的翰林公曾国藩亦不例外。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每夜静思,面对“谨言”课程时,他常常愧疚不已:白天“总是话过多”,“言多尖刻,惹人厌烦”的情形历历
此种情形
曾国藩为戒妄语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他甚至刻意疏远朋友,被大家戏谑为“淡而无味,冷而可厌”。师友吴廷栋劝导他说:“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积诚而致之,故曰命也。然君子不谓命。”
第七条是“养气”。过去的史家
一次,曾国藩应邀赴宴,看到进士同年美妾如云,心中顿生无限游思,“目屡邪视”,回家后又闻妻子病榻**,心中无端烦躁。入夜静思,他顿感理学功夫大减,反省云:“真不是人,耻心丧,更问其他?”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挚友陈源衮新纳美妾,人皆赞貌若桃花,曾国藩羡慕不已,借故意欲一见。陈源衮拗不过曾国藩,只好从命。曾国藩见美妾后窘态百出,出言调戏,“狎亵大不敬”。道光二十三年二月,曾国藩
第八条是“保身”。曾国藩平生有三戒,即戒妄语、戒围棋和戒水烟。然而,戒棋对曾国藩来讲是一道不可逾越的修身极限,终其一生亦未戒除。曾国藩自幼酷爱下棋,任职京师后更如鱼得水。因为京城是棋界英荟萃之所,曾国藩的师友中有不少人耽于此道,如刘谷仁、何子敬、朱廉甫等,所以曾国藩
然而下棋是非常劳神的,一局下罢往往令人头昏眼花,神萎靡。曾国藩为了专注神于正务,便下定决心戒棋。他
遗憾的是,一旦棋友来家做客,他便将誓言、决心弃之不顾了,命家人取出棋具,下将起来。一次,郭嵩焘来到家中做客,谈罢公事,二人“围棋二局”。下完棋后,曾国藩感到身体非常疲乏,
围棋戒不掉,沉溺又会有损身体,曾国藩总是为此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有一天,好友徐石泉来访,二人下棋数局,“石泉去而余头昏眼花,因戒永不下棋。誓曰:如再下棋,永绝书香也”。即使下了如此之大的决心,曾国藩还是未能戒掉棋瘾。无论是
不过,曾国藩
由以上种种来看,曾国藩的修身实践艰难异常,始终徘徊于同本心欲望斗争的困境之中。然而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