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一位大儒,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受镇统钟麟同委托,要编一本军事类的“神讲话”。蔡锷于是摘取了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高度评价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古人论将有五德,曰:智、信、仁、勇、严。取义至,责望至严。西人之论将,辄曰天才。析而言之,则曰天所特赋之智与勇。而曾、胡两公之所同唱者,则以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尤为扼要探本之论,亦即现身之说法。咸、同之际,粤寇蹂躏十余省,东南半壁,沦陷殆。两公均一介书生,出身词林,一清宦,一僚吏,其于兵事一端,素未梦见。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与兵事背道而驰。乃为良心、血性二者所驱使,遂使其可能性
……
曾、胡之论兵,极主主客之说。谓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主逸而客劳,主胜而客败。尤戒攻坚围城。其说与普法战争前法国兵学家所主张者殆同。其论出师前之准备,宜十分周到。谓一械不,不可轻出;势力不厚,不可成行,与近今之动员准备用意相合。其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所见尤为到卓越,与东西各国兵学家所倡导者如出一辙……所论诸端,皆从实行后经验中得来,与近世各国兵家所论若合符节。吾思先贤,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
曾国藩为了把湘军训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曾经自己撰写了一本《治兵语录》,分十二章,包括: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全书近两万字,刻印成册,供湘军将领。
将才,讲的是作为将官应该具备的素质。将才应是忠义血性之人,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他认为将才应具备四项基本条件。第一要“才堪治民”,此要求不外乎“公”“明”“勤”三字。将领只有公正、严明,士兵才会心悦诚服,为其所用。勤,则指的是对营务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心中有数。第二要“不怕死”。将领不怕死,临阵当先,士兵才能上行下效,死力效命。第三要“不急名利”。将领好大喜功,追名逐利,就会导致兵怨沸腾,无法治军。第四要“能耐受辛苦”。身体羸弱,过劳则病,神困乏,久用则散,这样的人不宜为将。曾国藩认为,为将者此四项缺一不可。
用人,则是告诫领兵者要学会考察人、培养人。曾国藩认为,人才有转移之道、培养之方和考察之法的分别。人才并非天生得来的,而是陶冶而成的,且随时有转移的可能,所以识人不可眼光太高,动辄就说无人可用。访求人才之道,乃“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曾国藩认为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官气较重,一种乡气较重。官气重的人才,“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不足
二
尚志,是说带兵之人要志趣高远,这样才能带出好兵。曾国藩认为,辨别人才高下,首先要视其志趣。“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举目斯世,最缺乏的乃是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之人。”这样的人最易埋没,“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那些贪婪退缩的庸俗之辈,却往往“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那么如何培养高尚独立的君子之志呢?曾国藩讲,“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尚志切忌“喜誉恶毁之心”,即患得患失之心,“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总之,尚志的目的
诚实,普通人都要诚实守信,带兵的人更要做这方面的楷模。曾国藩强调,做人要光明磊落。“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诚实对治军而言非常重要。“用兵久则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曾国藩专用诚实质朴之人,认为“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因此,“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
勇毅,这是将官必须具有的品格。“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踰,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选拔人才亦如此,“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曾国藩将治军比作行船,认为“如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
严明,是说带兵的人一定要遵章守纪、严明纪律。“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曾国藩认为近世以来,治军者往往“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为将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立法不难,贵
公明,是指带兵之人要有一颗公正之心,这样才能赏罚分明。曾国藩提倡治军要有“公心”,他阐述道:“凡利之所
三
仁爱,是指将官要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自己的兵丁。曾国藩乃理学名臣,故提出“以仁治军”的思想,但“仁”要以“礼”为约束。“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弟子之心,常望其
勤劳,是指将官要和兵丁一样训练,不要高高
和辑,是指带兵之人要与兵丁和睦相处,不要互相猜疑,这样才能团结一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总结道:“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角参商,下午仍彼此救援。”内讧分裂,危害尤甚。“祸机之
兵机,是指大小将领都要学会审时度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练兵须“简练慎出”,军队“不可不选,不可不久练”。其次是哀兵必胜。“兵事宜惨戚,不宜欢欣。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素敬之心,如承大祭,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和悦,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第三是要保全士气。曾国藩认为,战斗
战守,讲的是战略战术问题。“战亦速,此即所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