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袁世凯发迹史 > 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
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曾授同治皇帝。同治崩后,又被选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亲政前,名声不显,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还被罢黜军机大臣;亲政后,开始得宠,以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再授军机大臣,成了光绪须臾离不开的人物,风头比一些闲散王爷还猛。《清史稿》专门有过一段文字记载翁同稣受宠的程度:“二十年,再授军机大臣。懿旨命撤讲,上请如故。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言。上亲政久,英爽非复常度,剖决当。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试问,光绪皇帝有了翁同龢这么一个师傅,治国方略是不是当真见长呢?我看未必。相反,光绪的治国方略未见提高,扯淡的功夫倒日渐增长。翁同龢虽是一代状元,但他的超拔之处,偏偏是他的书法与古玩鉴定。光绪与他
当李鸿章把日本人所提的三个撤兵条件递进京师后,翁同龢未及完便“嗷”的一声蹦起来,破口大骂道:“李鸿章当诛!李鸿章当诛!倭寇已经骑到脖颈上了,他还
一见师傅气成那样,光绪马上口传圣谕,命令所有
北京城里的光绪与王爷大臣们尚未议出个子午卯酉,
消息传开,
但日军并未就此罢休,时隔两天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竟然不宣而战,
袁世凯当日先把家眷派人送到仁川,然后给国内
到袁世凯电报不多几日,朝廷命李鸿章给袁世凯
清廷随后下达了宣战诏书: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戢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
日本不甘落后,马上也向中国宣战:
“保全天佑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联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
接到电传圣谕,袁世凯连夜打点行装,然后匆忙和唐绍仪办了一下交接,便潜赴仁川,乘坐平远舰回国。上船之后,把家眷安顿下来,袁世凯忽然潸然泪下,他心里异常清楚,此次回国,他的外交生涯很可能就此结束了,他大概再也回不到这里了。时间是光绪二十年的六月十五日(1894年7月17日),朝鲜正是遍地刀兵、硝烟弥漫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