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乱世能臣左宗棠 > 不惑之年,终获官身
太平军自金田村起事以来,自广西取道湖南,转战湖北,攻克武昌之后,已经

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853年1月8日),诏授二品高官、湘乡
张亮基经过和曾国藩、左宗棠商量,把罗泽南、王錱、罗信南所训练的一千余名湘乡团勇,全部调到长沙,交曾国藩约束训练,并配合官军防守省城。
左宗棠对曾国藩并不看好,认为曾国藩太刻板,不会变通,又是一介文官,办团练未必能办出成效。当时,曾国藩本人也对办理团练缺乏信心。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军放弃武昌东下,连克九江、安庆,于初十日,将两江总督衙门所
湖南浏阳人周国虞聚众起义,建号“征义堂”。左宗棠建议张亮基,密派江忠源率领麾下楚勇,赶往浏阳,打了周国虞一个措手不及。起义宣告失败。
这年年底,朝廷命潘铎署理湖南巡抚,骆秉章出任湖北巡抚,张亮基则驰赴武昌,署理湖广总督。张亮基请左宗棠随行。
左宗棠跟着张亮基赶往武昌途中,接到圣旨,因防守湖南有功,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从这一刻起,左宗棠虽然仍是张亮基的幕僚,但总算有了官身。确切时间是咸丰三年正月,左宗棠已经四十二岁。
接到圣旨,左宗棠感慨万千。曾国藩

不管怎么说,不想进入官场的左宗棠,最终还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迈进了官场大门。考虑到武昌城防空虚,左宗棠建议张亮基,奏请起复江忠源。
左宗棠告诉张亮基,江忠源以练勇起家,曾做过陕西候补知府,现
左宗棠对张亮基说:江忠源的楚勇现
圣谕很快下来:赏江忠源四品顶戴,以道员用,同意张亮基将其带赴湖北差遣委用。
张亮基则让左宗棠给江忠源修书一封,命江忠源就地募勇千人,然后再到武昌报到。
左宗棠此时离开湖南也好,因为他到长沙不足半年,就因为城防的事,和湖南提督鲍起豹闹得有点僵。鲍起豹已经放出话来,早晚找人拾左宗棠。左宗棠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就一直僵持着。

朝廷很快围着金陵组建起江南、江北两座大营。
张亮基这时到圣谕:张亮基奏请调贵州黎平府知府胡林翼的折子,朝廷没有批准。
张亮基让左宗棠想办法,左宗棠马上举荐刚回到湘阴原籍丁忧的郭嵩焘帮办湖北团练。
左宗棠推荐说:郭嵩焘不仅是制艺高手,还注重西学,赞同引进洋人的火枪火炮。这个人目前是大清国最有见识的官员。
从左至右: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与曾国藩、郭嵩焘均有交往。但曾国藩是湘乡人,郭嵩焘是湘阴人,左宗棠与郭嵩焘交往相对曾国藩而言更近一层。这一则因为左、郭二人是一榜同年,又同
为了复金陵,张亮基奏请起复郭嵩焘的折子还没进京,朝廷的圣旨倒先下来了:赏江忠源三品顶戴,率楚勇迅速出省赶往江南大营帮办军务。
张亮基手里又没兵了,找左宗棠讨主意,左宗棠想了又想,只好让张亮基再次奏请调派胡林翼率部入鄂。
咸丰帝接到张亮基的折子后,经反复思虑,也感到湖北兵力太单,若太平军大举进攻,定难抵挡,于是下旨照准。张亮基至此心稍安定。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先后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伐,胡以晃、赖汉英等率军西征。为配合太平军行动,福建、上海小刀会起义,湖南郴州朱九涛起义,湖北各县义堂会亦准备适时起义。
六月,左宗棠随署湖广总督张亮基出巡鄂省下游,布防广济田家镇。
张亮基表示赞许,准备一回到武昌就上奏朝廷,力求
左宗棠当夜即把张亮基的话函告曾国藩、江忠源、郭嵩焘三人。
左宗棠是真高兴,因为他平生的抱负,就是要
哪知张亮基刚回到武昌,便到调任山东巡抚的圣旨,委托左宗棠筹建湖北水师营的事,于是泡汤。眼望着圣旨,左宗棠欲哭无泪。左宗棠这回可是伤透心了,当张亮基请他一同去山东赴任时,他摇头拒绝了。他决定回到湖南柳庄,继续过他的耕生活。
无论张亮基怎样挽留,左宗棠都没有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