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节过去没几天,属国朝鲜就爆
一
消息传到京城,光绪帝急召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进宫议事。
翁同龢进宫后,当即向光绪帝建议,命李鸿章速向朝鲜派兵。
李鸿章飞檄淮军叶志超所部二千人,乘兵船由朝鲜牙山登陆赴朝。
李鸿章随后命刘铭传一部九百五十余人,雇用英国高升号轮船,亦由牙山入朝。
总理衙门按照《中日天津条约》的条款,将中国出兵的信息通报给日本驻华公使馆。
日本随即以“保护日本驻朝使馆和侨民”的名义
总理衙门急忙照会日本驻华公使馆,要求日本“如已派兵保护官商,断不可多,且非韩请派,断不可入内地,致华日兵相遇生衅”。
日本公使馆很快复函总理衙门,称:
就派遣军队来说,除依据天津条约行文知照外,我国政府惟有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因此关于兵员多少及其进退行止,丝毫没有受中国政府牵制的理由。
李鸿章见日本不予理睬中国的警告,只好给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写信,希望借助第三国的力量来调停此事,迫使日本同意从朝鲜撤军。
喀西尼回信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妄行干预。”
喀西尼很快电告俄国外务大臣吉尔斯,称:
为了报答我们的效劳,中国正式承认,俄国具有与中日两国共同解决朝鲜内部组织问题的权利。李鸿章请求我国协助,俾使日本同意与俄中两国共同解决朝鲜的改革问题……我建议我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应竭力劝告日本接受此项建议。
吉尔斯经过请示沙皇,马上给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
陆奥宗光接到希特罗渥的照会,当即表示:除非清政府保证同意共同担任“改革”朝鲜内政,或同意不干涉日本以独力实行“改革”,日本军队决不自朝鲜撤退。
陆奥宗光怕因此引起俄国人的不快,很快又表示:日本对朝鲜“决无他意”,并对中国“断不作攻击的挑战”。
喀西尼接电后大失所望,只好如实函告李鸿章:俄国虽知此次日本无理,但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至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预闻”。
二
清政府想各种办法欲让日本从朝鲜撤兵,然而野心勃勃的日本对中国早已垂涎欲滴,根本没有把清政府的劝告放
日本很快调集二十几艘兵船,云集牙山江面,其势汹汹。
北洋海军广工号军舰、济远号军舰,
偏赶这时,翁同龢却向光绪皇帝建议,应将海军提督丁汝昌撤任,另换能员接任。理由是:畏葸无能,巧滑避敌,难胜统带之任。李鸿章坚决不同意临阵换帅。
几日光景,日本陆军已
李鸿章赶到天津,急调淮军、豫军合七十营,移至鸭绿江边九连城一带驻防,由奉天防务会办宋庆统带。又
李鸿章希望日军只占朝鲜,不对中国实行攻击。
李鸿章的心里异常清楚,面对装备优良的日军,至今仍
日本可不管中国是战是和,此时已决定对中国宣战。
中国官兵
北洋十艘舰船只得整队迎战,双方盘绕、激战约五小时。交战过程中,日旗舰“松岛”号被北洋海军“镇远”铁甲舰所
中国方面损失军舰四艘,其中“致远”因炮弹用,管带邓世昌无奈之下,决定用船体去撞日舰时,被日舰所
北洋海军“致远号”官兵战后,日舰队先撤,北洋舰队奉丁汝昌之命急驶旅顺港躲避。
对于此次交战,总税务司赫德根据英国方面的情报,这样描述道:“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脱郎炮有弹无药,汉纳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汉纳根是北洋海军的洋教官。
查当时的海关档案z字第630号得知,赫德所说的情况与当时的情况基本符合。
三
北洋海军如此不堪一击,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逼着李鸿章出击呢?说起来,都是翁同龢怂恿的结果。早
翁同龢却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现
王伯恭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
翁同龢一看左右无人,于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翁同龢此言一出,连王伯恭都吓一跳。他万没想到,一贯冠冕堂皇正人君子般的翁大军机,竟然如此儿戏国事:上蹿下跳怂恿光绪皇帝和日本打上一仗,原来是为了整治自己的冤家对头李鸿章。
王伯恭从此后便开始疏远翁同龢。王伯恭认为,像翁同龢这种真小人假君子,很难有善终,还是早些离开的好。
第二天,日舰全部扑向旅顺,北洋海军六艘舰船虽每门炮仅配有少数炮弹,而且大半是药量不足的演习弹,也只得应战。
中日海军战于旅顺江面,结果却是北洋海军六艘战船全被击沉,日军大获全胜。
日军乘势由陆路侵入中国境内,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岫严、海城、营口、大连湾、旅顺口。日军进军之速,火力之强,不仅让光绪帝目瞪口呆,连一贯主战的翁同龢也上奏称道:“平壤既弃,义州已危,鸭绿一水,不过里许,江西天险,若长驱平进,北距兴京六百余里,永陵
光绪帝眼见局面越来越坏,不由怒从心起,喝令军机处拟旨,将李鸿章顶戴花翎、紫缰、黄马褂悉数回,本兼各职全部革掉,速押京师问罪。
翁同龢偷着乐。他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可是,慈禧太后却命人传话:李鸿章只能革职留任。
李鸿章向太后建议让养病的恭亲王出面解决。
恭亲王再次出山。他到任的当日,就派总理衙门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去总税务司请赫德出面,让赫德说服英国出面调解。
赫德
恭亲王又随后摆驾来到美国驻华公使馆,恳求驻华公使田贝能出面调停;田贝偏巧拜客未归,但使馆参赞和翻译答应转告。
第二天,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齐聚总理衙门,会同几名军机大臣,以及总理衙门大臣,紧急会商此事,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不料
恭亲王又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
田贝却让中国交一份书面保证,承认朝鲜国是绝对独立的国家,对朝鲜的所有事情,中国都无权干预。
恭亲王全部答应,同时训令中国所有驻外公使,向各国直接提出请求,幻想“连衡说和”,并派出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启程赴日,到日本神户去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议停战之事。
德璀琳抵达神户,当日就致函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表明此行的来意,希望能见到首相。伊藤博文断然拒绝了德璀琳的请求,指责德璀琳不合交战国使者资格。
总理衙门于是派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
但日本却指责张、邵二人的全权大臣资格不足,拒绝谈判。
日本随后命令日军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杀。
日军将威海卫占据后,快速舰
翁同龢借日本人之手,终于达到了消灭北洋海军、削弱李鸿章兵权的目的。
日军节节推进,几乎攻无不克。
恭亲王派人往见田贝,希望田贝能给日本捎话,中国打算再次派人赴日议和。田贝经过和日方商量,答复说:“无论何时可以再行开商和议,总须中国改派从前能办大事,位望甚尊、声名素著之员,给予十足责任,仍可开办。”
能办大事、位望甚尊、声名素著之员,这等于点名让李鸿章去。
第二天,日本又通过田贝,开始向中国施压:“中国应
这等于告诉清政府,要想议和,除确认朝鲜独立和赔款之外,还需同意割让土地,否则不停战。
大清国
恭亲王及孙毓汶、徐用仪等以为“不割地恐难终局”,但翁同龢、李鸿藻等主张“宁以款偿,不可割地”。翁同龢说话的声音最高。
出现如此被动局面,全因自己听了翁同龢的话,光绪皇帝后悔不迭。
朝廷不得不赏还李鸿章紫缰、骑都尉世职、三眼花翎、黄马褂,并开复革留处分,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朝廷命李鸿章从速进京请训。
已经七十三岁的李鸿章,再次担起了谈判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