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十年, 锦华国层一度断开外销的丝绸,终于又恢复了供应,这一次, 由于新织布机的存
外国人不怎么懂刺绣, 可印花是能看懂的。有印花的漂亮丝绸, 比原色的丝绸,更加受那些外国人欢迎。
络绎不绝的商队赶到小小的曲陵镇, 从这里带走印花丝绸、印花棉布、玻璃工艺品、清凉油、风油、花露水、各种护肤膏等商品, 转手卖给其他地方的商人,或者出手给能出国的商队。
曾经普通又平凡的小镇,
一些有钱想图个好名声的人, 便效仿曲陵镇, 出资为他们的家乡建立小学馆。至于那医院, 即使能仿效着做个一样的外表,也没法凭空找出一个医术比姜白芷还厉害的大夫来, 只能作罢。
只是若有人得了什么当地大夫治不好的病, 家中又有些钱财的话,便会远行到曲陵镇来,到姜白芷这里来医治。
特意找来的,除了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病人,还有十多个让姜白芷意想不到的人。
他们也姓姜,跟赵武、赵玉兰姐妹俩还有些渊源。当初为赵玉兰开养身药方的, 便是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
这个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姜白芷的小叔叔。
其他跟小叔叔一同来的人,还有小婶娘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另外是四叔、四婶跟他们的两个儿子;最后是二伯跟他的三儿二女,二伯母已经不
“我们
二伯、四叔、小叔他们三家人本不是一路来的。
姜家世代游医,除非确定后代真没这个本事,才会拿出积蓄,挑处地方换个营生定居生活,其他人都是遵循祖辈的做法,学到了本事之后,便可离开父母,独立做个游医。
不过,姜白芷这个医院的名声太响亮,他们作为世代行医的人,对于姜白芷如何治好一些他们都没法子的病症,着实是非常好奇,便带着家人,想过来讨教一番。
没想到
“只可惜大姐
当年,几个兄弟里,数姜白芷的父亲最有天赋,明明他排行第三,却比二哥更早离开父母。
只是,他也是最早离开人世的那一个。
二伯是
姜白芷看出二伯的用意,笑着说“我跟二哥还有三弟,都长得像娘亲更多些,大哥跟小弟更像爹。二伯、四叔、小叔,你们一路过来不容易,我遣人去同我几个兄弟说说,叫他们明日中午都过来,我们一大家子好好聚一聚。”
之所以不能定
“我们医院病人多,招的护工也多,如今后头那栋宿舍楼,还有空房子,大家不嫌弃的话,拾一番,暂且

大夫只管给人看病、开药、轮班巡房、做手术等等,别的打扫卫生、照顾病人等杂活,都是雇了护工来做。
病人多,需要雇的人自然也多了,原本看诊楼楼上那层宿舍就不够用,后来干脆把前面这栋楼改成专门的门诊楼,后面加盖了一栋宿舍楼。新的宿舍楼做了三层,房间、地盘更大,现
二伯他们都是做惯了游医的,对吃住不怎么讲究,便由姜白芷几个小徒孙以及几个来帮忙的护工带着,去后头的宿舍楼安置。
空的房间多,加上他们是姜白芷的亲戚,徒孙们不敢慢待,就把他们的待遇当成医院的正式大夫一样,成亲了的,是夫妻两人带未成家的孩子一个单间。
二伯就跟二伯母带着三闺女、四闺女、小儿子一间房,他们大儿子一家、二儿子一家分别一间房;四叔、四婶带着两个儿子一间房;小叔、小婶婶带着一儿一女一间房。
宿舍单间面积大概有六十平,中间还自带一个用作隔绝两边视线的大帘子,以及一个用作隔断的屏风,并不妨碍一家人住
护工们给每间房都组了两张大床,垫褥跟被子都有现成干净的,再送去一个柜子、一个衣橱、一个可以搭放
护工们平常就经常做这些活,几乎几个眨眼的功夫,空荡荡只有一张帘子跟一个屏风的大房间,就成了比得上客栈上房的居所了。
二伯他们瞧着有些新奇,等护工们说东西都搬完了,这才把自己的行李拿进去归置。
他们行李中,除了衣服鞋子跟银钱,剩下最多的,就是炮制过的一些贵重药材以及很常用的药材,另外还有个针灸箱。把药箱跟针灸箱放
尚未定亲的两个闺女,簇拥着一起到窗边,研究了一会,才
她们将玻璃窗往旁边一推,两人挤着从窗口往外看,“哇,爹、娘这要不说是治病的医院,倒让人以为是富人家的宅院呢”
为了住院的病人有良好的养病环境,医院内部栽种了许多有驱虫作用的植物花草,加上房子跟道路都井井有条,看着非常舒适。
“要不然爹你也留
“对,我也喜欢这里”十四岁的四闺女一向跟着姐姐的思路走。
除了这两个姑娘家,另外几个年轻人,也被曲陵镇的繁华惊到了。说句不好听的,这边的繁荣,是实打实的繁荣,即使跟皇城那种特殊的地方不能比,也绝对比得上任何一个大主城了。
他们来曲陵镇之前,是听说这边虽然偏,但很热闹,可没想到会热闹成这样子。

这一路原本沿途还有各种卖小吃、卖菜的小摊,姜白芷嫌小摊太乱了,怕他们被往来的车马撞到,跟镇知守提了意见,只让部分人
从外地来的姜家人不晓得还有这一出,只晓得这边是既热闹又规矩,让人看着舒服。还有来医院之前路过的那个小学馆,高高的院墙,都挡不住里头朗朗的书声、还有孩子们上体育课、务农课时的笑闹声,几个年岁小的孩子,听了都向往里头的生活了。
他们姜家人确实是习惯了游医居无定所的日子,可见过了曲陵镇之后,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了想留下来的念头。
只是几个男孩子被管教得更严,不敢当着爹娘的面说什么,只有姑娘家肆无忌惮地
尤其是二伯家那个三闺女,她恰好是十六岁,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纪。她知道姜家女孩子,嫁人了就只能随夫家住。与其以后不知道嫁去哪里,还不如就
这边至少还有姜白芷一家人,她不算无依无靠,有什么事儿,总能有人为她出头。而且她自己还能到医院来工作。
心里头打了这样的主意,她却没有再说出口了,只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不住地转着,显示着她正憋着大招呢。
二伯出去跟两个弟弟说了会话,又
二伯他们长途奔波过来,又累又饿,便带着孩子们,拿上碗筷,先去食堂吃个晚饭,然后擦洗一下便休息,等着明天见侄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