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声名渐盛, 姜白芷自己投资的药厂也
这里的手术成功率维持
像是那种眼睛受了伤, 里头烂得不知道生了什么奇怪东西的病人,
除了曲陵镇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闻名而来,住院楼总不会空三分之一以上的病房, 为了容纳更多的病人, 医院顺势
姜白芷这边忙, 家里其他人也忙。不过, 二嫂管理着她那个染布坊的同时,还顺利给二哥又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只是,如今留
家里有足够多的钱,他们想出来干,大哥二哥三弟他们便都同意了。
等小妹跟小弟也开始一天到晚不着家,刚开始二哥还能一边做木工活,一边照顾好大侄子跟自己的两儿一女。可等大嫂赵玉兰过了二十岁,跟大哥也有多生几个孩子的打算,并且付诸了行动之后,姜家家里没个长辈帮衬的短处就暴露出来了。
孩子太多,年纪却不大,根本不好管。
不止姜家有这个问题。
村里很多人家,妇女都喜欢去织布坊工作,其次是染布坊,然后一些男人是分散
这样一来,去作坊赚钱的人越来越多,留村种地的人本就太忙,他们根本没法一边做好地里的活,还能跟以前一样照顾好孩子。可要让他们放弃能实打实赚银两的作坊工作,那又不可能。
这个问题急的让人上火,村长年纪也大了,看了村里不少小孩,因为缺少大人的看顾,自己
他想着姜白芷的主意多,特意去医院找了姜白芷,跟她提起这个担忧。
“没人照顾孩子吗”姜白芷愣了一下,想了想,“说起来,我那几个徒弟,成家生子后,也因为照顾孩子的问题烦恼过。”
尤其是陈家六个闺女。
如今陈家六个姑娘都成亲了,一个个跟约好了似的,按年龄排着队,隔半年就生一个。除了年纪最大的陈如兰一次性得了三胞胎,之后养了许久,并且不打算再生了之外,其他五个都打算至少生两个孩子的。
现
刚开始陈地主还乐呵呵地帮忙带孩子,可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他也渐渐力不从心,准备要加招几个丫鬟婆子来带小孩了。
姜白芷想了想,她自己跟杨二郎最近也有备孕的打算,只是娘
“村长,您说,要是我们
村长摸着胡子想了会,“请教书先生也要花钱,做学馆也要钱,总不能让孩子们家里什么都不给,就能过去学东西吗”
“
村长还
姜白芷耸耸肩,“那就没办法了,我只能给出这个方案,然后量找个靠谱的人去管理这个学馆,把房子做的漂亮好看,另外可以管孩子一天三餐加午睡,学的知识不如正规学馆里的多,就是让他们识字、会算术、另外学点草药知识吧,教书先生会画画的话,顺便教他们画画也行,反正就教点能用的上的。学馆只四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孩子太小可以随身绑着,等孩子大了,也足够懂事了,不必待
姜白芷这种相当于是把托儿所跟小学结合到一起,教学的知识相对浅薄但都是生活中能用到的东西,家长花点钱,孩子从四岁起可以入学,到十岁必须毕业。过了这个能跑能跳还不懂事的年龄段,再让他们回家去,或者家里安排他们去做学徒还是别的什么活,基本就没什么风险了。
“四到十岁啊,”村长掐指算着,“那也就是六年,如果一家有三个孩子,都送来的话,六年也就是十八两。”
而学馆包吃喝,还不用担心小孩子到处乱跑遇到危险,能赚到这么多钱的人家,即使心疼一下子,最后可能还是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的。
“那就这样吧。”村长拍拍大腿说,“白芷丫头,你人脉广,这个事”
“放心吧,我会托人去做的,弄好之前,您可以先
这件事儿,姜白芷也没找别人,直接找了陈地主还有镇知守。这两人,一个有钱,一个有权,而且,陈地主家六个闺女跟女婿都
姜白芷说要开办专门教小孩子的学馆,镇知守是一百二十个愿意。
“这是好事,以前只有富人家才能让孩子从小书,穷人家供一个能去考秀才的书人,都得耗干家底。若办这样一个小学馆,虽然不至于让孩子们能去考官,但至少让他们也有些文化,以后若是想考官,再转去有名的先生那学习,不至于因为底子太薄弱而被拒。”
为了表示支持,镇知守
而未免孩子们待
四到六岁的孩子们会有识字课、书法课、绘画课、蹴鞠课;过了六岁,会加入算术课、自然课、医学基础课主要教他们识别一些常见的草药、还有自我判断某些病症等,另外有务农课,是由老师带他们到实验农田种植庄稼,教他们做农活,甚至还会教他们做饭,最后就是更全面的体育课,不限于蹴鞠一种游戏般的玩法。
这个学馆可容纳的孩子数量上限是两千人,即使房子可以做两层,也圈了很大的一片地,才完成小学馆的建筑。
竣工的时候,镇知守亲自提笔,写下“曲陵镇小学馆”的招牌挂了上去。
而愿意送孩子过来学习的家长,比姜白芷想象的要多。不只是附近的村庄,就连镇上人家,都有很多人把孩子往小学馆送。
即使每个孩子每年只一两银子的学费,可来的孩子多了,每年入一千多两,也足以支撑请来的几十位先生了。毕竟他们请的也不是什么学问特别高深的老先生。
从胡杨柳村到曲陵镇这一路,由于众多作坊跟这个小学馆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