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科幻小说 > [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 35.恩遇 晋江首发
先皇十六子出继之后, 这些军功贵族们果然消停了许多。
尤其是之前那些所谓的八爷党们,都是散的散,走的走。
毕竟大家虽然聚
但是要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要付出自家的爵位和数代的富贵, 那就是大大的不划算了,还是继续做个忠臣良将吧,如今的皇上也挺好的。
群臣如此善变也是廉亲王没有想到的。
皇帝继位才不过短短半年不到, 廉亲王身边的人几乎都消散一空,哪怕以廉亲王的城府,此时也不免生出些许的惶恐,若是自己失了这些党羽, 那皇帝挥下来的屠刀只怕会更快。
皇帝此时并不知道廉亲王的所思所想,他这会儿也忙着大封功臣呢。
雍正元年三月, 皇帝加封马齐、隆科多、年羹尧为太保,又晋封年羹尧三等公爵位。
要知道, 此时的年羹尧, 还不是后来那个威震青海的年大将军, 他
可是即便如此, 皇帝依旧恩重有加, 甚至不止是年羹尧, 整个年氏家族都受到了皇帝的提拔。
宫里的年妃被册封为贵妃,年家被抬入镶黄旗,年羹尧赋闲多年的兄长年希尧被实授广东巡抚, 年羹尧的妹夫被任命为苏州织造,更有甚者,年羹尧那快八十的老爹都被加了尚书衔。
这简直就是满门荣宠,该说不说,当雍正皇帝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他给你的恩遇是只多不少,绝对不会含糊。
以至于隆科多有时候都会胡思乱想,皇帝这样恩重有加,是不是想捧杀他们啊。
但是后来想想又觉得没必要,皇帝要真的想要你死,何必这么拐弯抹角,那有的是办法。
反正无论如何,等到四月份,年羹尧返回西北的时候,他个人绝对是感激涕零的。
即便是当年对他信重有加的康熙皇帝,也未见对他有如此恩遇,此时的年羹尧对当今皇帝,那满心都是要报答君恩。
同时
这也算是大事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命令礼部拿出了一份十分隆重的礼仪。
等到梓宫入了地宫,要回转的时候,皇帝突然突
虽然皇帝自己说,这是他突然想到的,但是隆科多却觉得这多半是他早有预谋。
十四贝子自打从青海回到京城,对于皇帝的不逊肉眼可见,最近虽然日日
皇帝现
隆科多能理解他的心情,但是还是不免劝了几句。
“皇上,太后如今身子不好,若是十四贝子离开,只怕太后挂怀骨肉亲情,不利于养病。”
说到底,你亲妈还没死呢,你就这么折腾你亲弟弟,老太太要是一旦有个万一,你这个骂名就得背一辈子。
雍正当然也能想来这一点,可是他这心里,就是有些不舒坦,他如今已经登临大宝,老十四还如此不驯服,皇额娘也站
隆科多也能看出皇帝眉眼间的不豫,继续进言道“皇上不如让太后多劝诫十四贝子几句,十四贝子桀骜,但是想来太后的话他还是听的。”
这话说的,皇帝又皱起了眉,这话自己怎好和太后说啊。
不过隆科多这话也说得对,太后如今身体本就不好,若是自己再把老十四打
这到底是自己的亲娘,雍正再怎么样也得考虑一下她的感受,而且如今的雍正不同于历史上的雍正,现
“那便算了,原本朕想着,老十四桀骜不恭,想让他守陵,也是想让他仔细思索皇考
见着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隆科多也松了口气。
如今皇帝登临大宝,其实根本就没必要对这些皇室宗亲大挥屠刀,一方面这不利于皇帝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想要拔除这些人的影响力,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比如分化他们的党徒,比如慢慢将他们边缘化。
钝刀子磨肉,只要这些人手里不掌权不掌兵,玩完是迟早的事儿。
何必要打要杀的,到头来自己也落不着什么好名声。
最后原本要大祸临头的十四贝子,还是全须全尾的回到了京城。
不过他自己却是没什么感觉,每日照旧还是饮酒
太后一开始还听之任之,但是很快,
听说当天十四贝子出宫的时候,整个人都蔫头搭脑的,而皇帝这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多吃了半碗饭。
不仅如此,太后还让人去十四贝子府上传了懿旨,当着所有人的面又把训斥的话说了一遍。
听说十四贝子被训的脸都绿了。
不过这些皇宫秘闻隆科多当然不知道了,他只是
皇帝斥责弟弟当然也很合情合理,但是难免落下一个不好听的名声,还会让人怀疑皇帝这是不是心虚,所以想要找茬害自己的弟弟。
但是太后斥责自己的儿子,却没有人能说出不对了,毕竟母亲训儿子天经地义,你们谁还能比太后更懂自己的儿子
如此结局,隆科多也就放心了,只希望经过此事之后,这位历史上的孝恭仁皇后可千万别又早死了,不然皇帝再落下一个逼母的骂名,隆科多可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再次破防对线。
但是现
有天隆科多入宫奏报朝政,皇帝高兴的和他说“太后果真是知晓大义的慈厚之人啊,若是这番斥责能让老十四也知道公忠体国的道理,朕又怎会吝于王爵的封赏呢”
隆科多一听这话,一边高呼皇上圣命来拍马屁,一边心里却琢磨,皇帝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他看十四贝子这个王爵却是够呛。
和皇帝争夺过储位的政敌,皇帝能让他有个善终已经是看
处置完了叛逆的弟弟,自然也要提拔一些听话的弟弟做牌坊。
雍正

之后又经怡亲王推荐,册封先皇十七子胤礼为果郡王,让他入了理藩院。
要知道,此时的廉亲王虽然也负责办理工部事务,但是他理藩院尚书的职务还实打实的扣
一个小小理藩院,竟然进了两个王爷,不说小庙装大佛,只怕是雍正如今,就连理藩院的差事,都不信任让廉亲王来办了。
至于工部那边,廉亲王管的都是一些宗庙修建打理的琐事儿,一点核心朝政都不沾边,现
倒是这个
不说这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如今还有件大事儿需要隆科多操心。
今年的恩科,皇帝的意思是,要加一门翻译科。
所谓翻译科,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满洲翻译就是将满文翻译成汉文,并且用满文写一篇文章,蒙古翻译就是把蒙古文翻译成满文。
这是独属于八旗子弟的进身之阶,之前只能考生员,但是皇帝现
这算是皇帝对八旗子弟的仁政,但是隆科多却从这件事里,看到了一线生机。
因此即便科举之事是礼部管辖,与吏部关系不大,他也上书。
既然要加开翻译科,不如也借此加开一些别的科目,如今朝廷用人,为官做宰的除了满洲勋贵便是汉人士大夫,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不知生计,不知民间疾苦的,让这些人统管一县一府,差一点的,可能连本县本府的帐都算不明白。
因此他请皇帝也加开明算科,这不仅是为天下的士子了新的进身之阶,可以拢天下士子之心,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
除了这个,隆科多还请皇帝
他知道满清皇帝吝于将自然科学推广给汉人,生怕汉人学会了之后,颠覆满清江山。
那他就从满人做起,事情的
不过就是这个开头,却是最难的。
皇帝接了隆科多的奏折之后,对于第一个开明算科还是很支持的,很快就答应了。
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行为,

这是每个皇帝都无法拒绝的诱惑,毕竟拢了士人之心,便也代表着自己的身后名得到保障,更何况这个明算一科,也和皇帝心中的改革方案相契合。
要是官吏都通明算,那算起帐来不就更容易了吗
明算科和翻译科的开设,很快就吩咐了下去,礼部见了也没多惊讶,皇帝开设科目这种事儿还是很常见的,但是这几百年以来,走到最后的还是他们进士科,这些其他科目,都对进士科毫无威胁,甚至即便考中了其他科目,
但是另一个建议,皇帝就有些迟疑了,到之后,也只是留中不
隆科多也早就预料到了皇帝的这个行为,因此并不惊讶。

等隆科多到了养心殿时,皇帝正
他进去的时候,一眼就看到坐
隆科多提起了心思,急忙上前给皇帝行礼“臣隆科多,给皇上请安。”
之前满洲大臣大多都称奴才,但是雍正皇帝上位之后,觉得奴才此语不大庄重,便下令让大臣们都称臣,这道命令倒是说到了隆科多心里,要是可以的话,谁愿意给人当奴才呢
皇帝沉默了片刻,这才开口“舅舅不必多礼,起身赐座。”
隆科多又谢过皇帝,这才起身坐下。
但是也不敢坐实了,只虚虚搭了半截,眼观鼻鼻观心,只等着皇帝
“朕听说,你家中族学,竟是开了数学地理天文学和格物学的科目”
隆科多立刻应是“承蒙先皇恩德,曾经赐给臣一些西洋科学的书目,臣愚钝,不能理解其中至理,便想着或许家中子弟能学懂一二的,便
雍正听了这话浅浅一笑“舅舅果真是大行皇帝的忠臣啊。”
隆科多心里咯噔一下,心说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谁的忠臣你心里没数吗
吐槽归吐槽,隆科多面上还是做出战战兢兢的模样“先皇有大恩于佟氏,臣自然不敢有片刻忘怀,但是臣也愿能培养出更多有才能的人,为皇上效力。”
我这不仅是感激先皇恩德,更重要的是,我这也是为了您着想啊。
皇帝听了这话,面色果然缓和了几分,笑着走上前来,拍了拍隆科多的肩膀“舅舅的心意朕当然懂。”
说完他转过身去,回到桌案前,轻轻抚了抚桌案上折子,思索道“这些外夷的学问虽然新鲜,但是到底只是小道,不通至理,即便是学了,又能有多大的用处呢”
说白了,雍正皇帝是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对于这些乱七八糟的西洋学说,虽然他也为了讨好康熙皇帝曾学过,但是到底他没有康熙皇帝那份学者之心,就算是学了也没把这些东西放
说到底,这不当吃不当喝的,能有什么用
不过隆科多却不敢任由皇帝之心如此偏颇下去,立刻道“臣曾听那些传教士说,他们传入大清的这些学说,其实只是西洋科学的皮毛,还有更深刻的学问并没有传过来。”
一说这话,雍正皇帝面上立刻露出厌恶之色。
虽然康熙一朝一些西洋传教士深受皇帝看重,但是
说简单点就是教皇看到西洋传教士
康熙皇帝甚至因为这事儿,还让人出使了一趟罗马教廷,结果出使的那个人差点都教皇扣下没能回来。
就这么一个态度,康熙皇帝为了怕多事,直接
雍正作为皇子,自然是知道这一桩公案的,因此他现
认为这些异端小教也敢管我们中国的事儿,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此等异端邪说之人,果然可恨,皇考之前任由他们传播教义,他们竟然还敢敝帚自珍”
看着皇帝如此生气,隆科多赶紧安抚“这些传教士来我们大清,只是为了传播教义,哪里会认真学习这些与教义无关的西洋知识,虽也有博学广闻之人,但是只怕也是少见。”
这话倒是不错,到底将雍正皇帝的怒火熄了三分。
但是他又不由皱了皱眉“既如此,那这西学还要学习吗”
隆科多急忙进言“此虽小道,但是也颇有用处,不然圣祖仁皇帝也不会如此推崇,日后即便我大清不用,也该知道几分道理,不然若是人有我无,那也是一大危害,不过臣想着倒也不必被这些传教士拿捏可先遣使过去看看情况,若是能购得书籍,岂不是两全其美”
被人拿捏这种事,皇帝是万万忍不了,但是想着万里之外的国度,他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那地方那样远,这东西也不见得简单,派谁去合适呢”
隆科多可不敢
皇帝自然是喜欢这些能为自己解忧的臣子,立刻就高兴了“舅舅果然深得朕心,此事朕会仔细考虑的。”
隆科多见皇帝应了,心下也松了口气,他现
五月的时候,皇帝
隆科多当然也
不过等退朝之后,与隆科多几个重臣商讨国事的时候,皇帝却突然道“如今和硕特部的酋长罗卜
皇帝这话一说出来,几个重臣都不免面面相觑,眼中也生出犹疑之情。
要知道,如今的西北局势,是有两个人坐镇的,一个是贝子延信,一个是年羹尧。
这两个人,延信虽然是宗室出身,但是他却是胤禵一手提拔起来的铁杆,之前为了召胤禵回京,便让延信代管了抚远大将军印。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皇帝是不会允许十四贝子的人长久掌控西北军务的,但是也没想到,皇帝这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玩这么大。
竟是直接将四个省的事物全部交付于年羹尧一人之手,那若是年羹尧生出异心又该如何呢
虽然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但是嘴上却都不敢说,隆科多心里明白,皇帝这是把所有筹码都押
毕竟皇帝他是真的不懂军事,这事儿肯定怪不得他。
不过能做出这种事,也和皇帝的性格有关,雍正这个皇帝,是很容易情绪上头的,
不过这次因为隆科多早知道结果,便也闭口不言,皇帝热血上头,想要搞什么君臣相得就让他搞吧,有他后悔的时候,自己这段时间泼的冷水已经够多了。
果不其然,虽然几位大学士都提出了异议,但是皇帝主意已定,他们也改变不了皇帝的想法,因此很快的,这道诏令就颁布了下去。
年羹尧至此彻底掌控了西北的军政,初步实现了军政一体。
不仅如此,很快皇帝又下了一道命令,将延信的西安将军的职务免去,任命年羹尧继室的叔叔为西安将军,等于将西安八旗的指挥权也给了年羹尧。
皇帝对于年羹尧的信重几乎已经达到了极致,隆科多有时候都
不过这一切的想象都是空谈,雍正元年八月罗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