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袁世凯发迹史 > 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山东登州吴长庆庆字大营,因新年来临,全营上下都沉浸
依着惯例,每逢新年,军营都要放假三天。
就因为太不把这些当回事才最容易出事,这不,今年营里就出事了。事情坏
得知营里闹事,年仅二十三岁的袁世凯很是吓了一大跳。士兵举枪斗殴,很容易酿成大的血案。对于当事统领,朝廷的处罚是非常严格的:轻者革职,重者杀头,决不姑息、纵容。
管是深冬季节,袁世凯头上还是冒出了汗珠。别看他的内心已惊慌得不行,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孰轻孰重。眼珠转了三转,马上便顶戴官服穿戴一番,又叫上两个平日与自己交往甚密的什长,便大踏步走出自己的办事房,“噔噔噔”来到营里,见两派正闹得不可开交,所幸还无人敢开枪。袁世凯站到高处,先高喝一声:“本官
营里闹事的消息很快被吴长庆知道了,他当即吓出一头冷汗,不分昼夜便往营里赶。唯恐事情闹大,把自己牵扯进去说不清楚。
袁世凯把吴长庆接进大帐,先详细把处理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然后便双膝跪倒,请吴长庆给自己治罪。吴长庆听完沉思了一会儿,便把袁世凯扶起来,笑着说:“不是贤侄英明果断,营里肯定要出大事!爵相派你来营里帮办营务,当真是派对了人啊。”吴长庆是袁世凯的父交,两个人一直以叔侄相称。
后来,吴长庆又把这件事对李鸿章讲述了一遍,对袁世凯满是赞誉之词。李鸿章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袁世凯,竟然有此胆量,以后也开始对袁世凯另眼相看了。当年底,属国朝鲜

人头
经过吴长庆、丁汝昌、驻朝公使马建忠开会商量,清军连夜移驻汉城南门外南檀一带。经袁世凯向吴长庆提议,先设计诱捕肇事元凶大院君,星夜护送到马山浦,押进军舰,解往天津;又对起义者进行围攻。事态渐渐便平息下来,闵妃集团重掌政权,对清军自然是感激涕零。不久,国王李熙又致函被朝廷夺情起复的李鸿章,为长久稳定政局,请入朝清军常驻汉城。吴长庆把清军入朝以及“平叛”经过上报李鸿章,捎带为袁世凯美言了几句。李鸿章于是上折为吴长庆、马建忠、袁世凯等人请奖。圣旨很快颁下:实授吴长庆广东水师提督,加恩赏穿黄马褂;马建忠赏穿黄马褂,从优议叙;袁世凯以“治军严肃,剿抚应机”,“以同知分
为长久巩固其统治,李熙又派陈奏使赵宁夏赶往北京,一是当面向天朝上国致谢,一是要求天朝上国派人为本国训练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省得一有事就麻烦上国。理由是“禁兵之不可用”。这是朝鲜一贯的做法。赵宁夏走后,朝廷把朝鲜的请求交群臣计议。以清流自居的翰林院侍张佩纶,一见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到了,马上便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最先给朝廷上了《请讲武以靖藩服折》,提出:“日本贫寡倾危,琉球之地,久居不归。朝鲜祸起萧墙,殃及宾馆,彼狃于琉球,故智劫盟索费,贪吝无厌。今日之事宜因二国为名,令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台湾、山东两处宜治兵蓄舰,与南北洋犄角。沿海各督抚迅练水陆各军,以备进规日本。”折子又说:“中国措置洋务,患
张佩纶随后又就理商政、预兵权、救日约、购师船、奉天增兵、永兴筹备等六项提出自己的六点建议。
建议曰:一、理商政当简派大员,为朝鲜通商大臣,理其外交之政,而国治之得失,国势之安倾亦得随时奏闻,豫谋措置。二、朝鲜孱弱,嗣后当由中国选派教习,代购洋枪,为之简练掎角。三、日约贪于索费,尤狡于驻兵,闻告贷北洋,安知非借中帑以款东兵,应毋庸措置。日兵屯扎王城,尤多隐患,应由吴长庆密谋钳制。四、陆军护王都,不如水军护海口。应饬部臣迅拨巨款,先造快船两三艘,由北洋选派将领驻守仁川,较为活明。五、朝鲜日益多事,辽防亦宜豫筹。请饬盛京将军抽练旗丁,归宋庆统之,与所部常满万人,以备缓急。六、朝鲜之永兴湾,严寒不冰,俄人欲得其地驻船。应会同吴大澂妥筹力争要害。
但李鸿章过张佩纶的《请讲武以靖藩服折》后,还是遵旨很认真地逐条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鸿章的观点,得到朝廷的认可,下旨命其统筹。接到圣旨,李鸿章马上饬命吴长庆安排、筹划替朝鲜编练新军的事。吴长庆连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力去管朝鲜的事呢。思虑再三,便把袁世凯、总兵王得功、提督衔领兵官朱先民、总兵衔领兵官何增珠请进大营,先说了一顿奉承话,然后便拿出李鸿章的饬命,委派四人办理编练朝鲜新军的事。指派袁世凯督同王得功,先训练五百人,朱先民督同何增珠续练五百人。练出成效后,再逐渐扩充。一听这话,王得功、朱先民和何增珠都不大愿意,只有袁世凯一个人满心欢喜。见袁世凯乐于此事,吴长庆又说道:“此事还需征得国王同意。若国王不同意,朝廷就只能从国内选派了;若国王同意,本军还要征得李爵相同意。”
一听这话,袁世凯的心马上又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