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穿越小说 > 家父朱元璋 > 第56章 何人有如此胆量
    京师内,送走朱元璋的朱棣开始琢磨起一个想法。



    他先前曾经告诉过朱元璋,有一个和水泥道路互相配合的想法,若是成功,可以使国库的支出减少许多,并为国库增支。



    而这个想法,本来朱棣是想搞一个现代版的快递业务出来,但思考过后觉得不妥。



    因为古代有着自己的快递,那便是镖局,他若是大大咧咧的将驿站改置为暂时的快递点,用来转送信件、货物,那就相当于断了人家做镖局的生意。



    这样一搞,很容易背上一个与民争利的名头,于他不利,于大明也不利。



    所以在慎重思考过后,朱棣决定先从商税入手。



    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如果水泥道路铺设成功,整个大明之间的交通情况将瞬间得到改善。



    原先十天的路程,走平整的水泥路,恐怕只需要一半还不到的时间。



    到那时,无论是粮食、丝绸还是其他物资都可以更快速地运输到各地。



    走商的车队也会随着道路的畅通而兴起。



    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商业活动也会更加频繁,这意味着商人们的收入将会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对商税进行改革,就能从商人手中收到更多的钱。



    之前在铺设水泥道路的时候,朱棣就提出过要重视商业,已经在慢慢改变朱元璋对于商人的看法。



    如今循序渐进,是时候提出商税的改革了,若是得当,兴许可以把地方官员贪污的现象一举杜绝。



    朱棣可不是无的放矢,大明的财政问题原本有很大的问题所在,其中之一,便是朱元璋定下的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在民间上没法建立朝廷货币信用。



    但朱棣已经就此推出了改革,使得宝钞和银钱之间可以互相兑换,银本位的雏形已经出现。



    虽然明朝目前没有大量的白银储量,但朱棣却将倭国含有大量银矿的事情告诉了朱元璋,而且还得到了证实。



    等到拿下倭国之后,白银流通的大部分最终还是会进入大明钱庄,受中央支配,不会像历史上明末那样出现银荒。



    这里面一环扣一环,都是在政策提出带来的基础之上进行变革。



    他想改革商税,首要必须做的,便是让大明真正诞生中央财政。



    在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曾认为把税从地方收到中央,再从中央下拨到地方,这道手续多此一举。



    所以规定地方收的税不用上缴中央,自己收,自己支,再将税务账本备份一份交由户部做统计即可,光这一项便是一个贪腐重点。



    但朱元璋这样做其实也有好处,那就是强化了地方上对于中央的信任。



    而明朝的商税其实并不算很低,虽说朱元璋建国后为了恢复生产,一再减轻税收,还将商税定在了三十取一,但商税下面却分了两大类:过税和往税。这两大类下面又是七八种类别的税。几乎是无物不税。



    综合在一起其实并不算低。



    而让朱元璋觉得商税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中央财政!



    老朱在地方设了通课司,后又叫做税课司局,这些地方上的商贾的税收统统进了税课司。



    商税在一部分上都被地方上的财政部门用了。



    再加上商税的大头一直被官绅士族所掌管,赚的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明朝压根没有中央财政,再加上老朱对于商业的不重视,所以压根不知道商税能收上很大一笔钱。



    想到这里,朱棣缓缓提笔,在奏疏上写了三个字,税务司。



    若想改革,大明必须在中央户部名下,设立税务总司,再像大明钱庄一样在各个地方设立税务司。



    每年所产生的税收需尽数上交税务司,再由税务司递交税务账本,给中央的税务总司。



    之所以还是递交账本,是因为在如今的大明,并没有明确规定将税收改为钱税。



    也就是说,大明目前收税的大头之一农税,便是以上交粮食为准,并不是以同等价值的白银上交。



    这就导致各地方上的粮食税若是运回京师,路途中所需要的成本支出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虽然他现在已经改革了水泥路面,但在白银并没有大量的流入大明之前,他并不打算提出以钱代粮的建议。



    在设立税务总局与地方税务分局之后,必须统计清楚全国财政各级的收支固定情况,尤其包含各级行政开支、宗室开支、卫所军事开支等。



    统计清楚之后,地方税务局每年按照正常的税收政策进行收税,再根据统计出来的当地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固定的拨款开支。



    而且为了避免税务司吃里扒外,必须在税务下将各项税收分开,设立单独的如农税处、商税处、盐税处等。



    避免产生税收集中在一处的情况,大幅度减少大额的贪污情况发生。



    朱棣一边想,一边在奏疏上洋洋洒洒的写着,直到写满了两张奏疏,他才堪堪停笔。



    而后一番查漏补缺之下,朱棣又在最后补充了一下商税的重要程度和大致能收上来的白银总量,以免朱元璋对商税不上心。



    如果朱元璋能够采纳这奏疏上的意见,整个大明的税收将透明化,极大程度上规避掉地方官员贪污的情况。



    并且这一改革最绝的在于可以极大的撬动地主官绅,使他们再也无法钻漏洞进行大幅度的敛财。



    敲定了改革的内容之后,朱棣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奏疏合好,交由燕王府的侍卫以都察院的名头递交上去。



    次日清晨,文渊阁内。



    自从内阁设立以后,朱元璋为了更好的让内阁大学士辅佐政务,干脆将文渊阁批给了内阁,当作办公地点。



    而此刻,时掌当月票拟权的五位大学士正聚集在文渊阁内,共同批改奏疏。



    其中,内阁大学士高谷在看完面前这份来自都察院的奏疏内容之后,嘴中轻咦道:“何人有如此胆量,竟妄自提出商税变革?”



    文渊阁虽大,但为了方便商讨,各大学士所坐的位子不远,他旁边的李文忠听到以后,也讶然道:“商税变革?你且看一看署名,是何人所奏?”



    高谷点了点头,看向奏疏的最后面,上面的署名赫然是左佥都御史,燕王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