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 第44章 归于尘埃
    这一夜,兄弟俩抵足而眠,半宿无话。到了天明,朱棣下了床,坐在椅子上发呆。



    太监、宫女提了两桶水,侍候朱标、朱棣洗濑。



    朱标挥挥手,"你们都下去吧,皇兄这里有孤侍候。"



    朱标夜夜守灵,十几天不曾沐浴。朱棣替他解开头发,洗得干干净净,又命太监提两桶水进来,要为朱标洗脚。



    太监忙道:"王爷,还是奴婢来吧。"



    朱棣哼了一声,"你出去,我来。"



    说着蹲在地上,撩起朱标麻衣摆子,将他的两只脚放入桶中,问道:"大哥,水热不热,要不要兑些凉的?"



    朱标道:"还好。"



    朱棣细细地替他洗了,又擦干,然后帮他穿鞋。



    朱允熥刚好走了进来,忙说道:"还是侄儿来吧,怎么能让四叔干这个?"



    朱棣微微一笑,"怕什么?从前在凤阳,我不会洗头发不会洗脚,都是你爹帮我洗。"



    朱允熥这才明白,朱标的威信原来是这样来的。



    朱标、朱棣、朱允熥到了奉安殿中,所有的亲王都到齐了,见朱标来了,都站起身来垂手肃立。



    朱标看见朱尚炳,就想起了朱樉,看见朱济熺,就想起了朱棡,心中十分凄然,招招手,说道:"尚炳,济熺,到大伯这里来。"



    远远地看见朱允炆挤在人群中,说道:"允炆,过来!"



    朱棣问道:"大哥,爹临死时,就没留下片言只语吗?"



    朱标痛苦地摇头,"没有。"



    诸王无不叹息。



    这时候,郭惠妃走了出来,说道:"陛下,闰五月初一日,皇爷突然头晕,对我说,怕是命不久矣,亲自写了一封圣旨,交给我,说若是殡天了,等诸王都来齐了,就拿出来。"



    朱标悲欣交集,问道:"父皇的圣旨藏在哪里了。"



    郭惠妃道:"龙床下面有个锦盒,打开便是。"



    朱允熥忙钻到龙床下,果然有个锦盒,打开看,里面不是一卷黄绸,而是两卷黄绸。



    朱允熥展开一卷细的黄绸,略瞟了一眼,吓出一身冷汗,是命诸嫔妃殉葬的。



    朱标在外面问:"允熥,找见了没有?"



    朱允熥正作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慌忙答道:"找到了。"



    说着,钻了出来,托着锦盒双手呈在朱标面前。



    朱标没有接,而是对刘三吾说道:"卿是父皇老臣了,还是由卿来宣旨吧。"



    刘三吾道了声:"遵命!"



    小心翼翼翼地打开锦盒,锦盒里只有一卷黄绸,展开看了一遍,说道:"有旨!"



    朱标、朱允熥率先跪下,紧接着,诸王、勋贵、文武大臣齐刷刷跪下。



    刘三吾朗声念道:



    "朕受命于天,勘定群雄,而有天下,三十一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命不久矣,此万物自然之理。"



    "朕之嫡长子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自禅位以来,忧民勤政。朕之嫡孙允熥,秉性纯良,深得朕心。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诸藩屏障帝室,兄弟叔侄同心,以安吾家。"



    "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勿异。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所改。"



    刘三吾念完了圣旨,底下齐声高呼:



    "儿臣遵旨!"



    "孙臣遵旨!"



    "臣遵旨!"



    朱桢、朱檀、朱桱、朱??的生母俱己被处死。



    剩下的的嫔妃,不论年老年轻,有子无子,一律殉葬。



    郭惠妃是郭子兴的女儿,与马皇后情同姐妹,生了朱椿、朱桂、朱橞三个儿子,却依然逃不脱殉葬的命运。



    她脸色苍白,身体摇摇欲坠,等着刘三吾念第二封圣旨,然而,刘三吾将锦盒双手呈给朱标之后,便躬身退下了。



    锦盒里只有一封圣旨,另一封命嫔妃殉藏的圣旨莫名其妙不见了。



    郭惠妃心脏狂跳不己,望向朱允熥,只见他?首立着,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跪伏于地的嫔妃们,也和郭惠妃一样,既喜且惧。



    朱元璋的葬礼,隆重而繁琐。



    永乐三年闰五月二十三日,朱元璋驾崩后的十四天,在京文武官员命妇俱素服,去金银首饰,用麻布大袖、圆领长衫、麻布盖头,在自己宅子中哭临三日。



    听选官、办事官、监生、僧道、坊厢老人俱穿素服,晨起赴朝厥哭临。



    外国四夷使臣,穿着工部统一制作的孝服,随朝官哭临祭奠。



    在京诸寺庙道观敲钟三万杵。



    在京禁屠宰十三日。



    做完了这些,礼部给朱元璋上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归葬南京明孝陵。



    下葬的那一天,南京城二十万人家俱槁素。



    五军都督府调集九万健卒,人人浑身槁素,手持着长戟,在奉天门通往孝陵的长达三十里的道路上警戒。



    当九十九名壮汉,抬着朱元璋的梓宫,从奉天门出来的时候,景阳楼上的丧钟分秒不差地敲了九下。



    沉闷的钟声传向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三声炮响,无数的礼花在南京城的上空飞舞。



    哀乐声响起,朱标面容憔悴,在朱允熥搀扶下,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诸王扶着梓宫,缓缓跟随在后。



    在京的勋臣、皇亲、文武官员紧跟在梓宫后面。



    金吾卫在前,羽林卫在后,虎豹营在左,龙骧营在右,护卫着梓宫向孝陵而去。



    一路上,百姓们自发地跪在道路两旁,目送着朱元璋的灵柩远去。



    在震天的哭声中,梓宫到达孝陵。



    僧侣们诵经超度,道士们做法祈福,众人肃穆庄重。



    孝陵位于金陵王气聚集的钟山南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朱元璋一眼看中这个地方,作为将来百年后的安身之所。



    洪武九年开始筹建陵墓。陵区完全按中轴对称形式设计,从第一进院落的金水桥,到第三进院落的宝城上,十余座建筑层层递升,尽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洪武十五年,陵墓建成,当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九月即下葬于此。



    因马皇后谥曰"孝慈皇后",此陵便被称为"孝陵"



    十六年后,朱元璋陪他最挚爱的发妻来了。



    南京的天气就是这么善变,刚刚还艳阳高照,梓宫刚刚放进陵墓,封好,天空就突然下起雨来。



    巨大的雨点打在脸上,带着些许温热,些许微凉。



    一个伟大的时代落下帷幕,五百年一遇的英雄,归于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