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北宋捞兄日常 > 第 55 章
    因苏辙数年前就在汴京置办房产,他们父子三人早在四川境内,就已经派了平安只身骑马前来汴京。

    平安一来,又是赁奴仆,又是洒扫宅院,很是繁忙。

    所以等着苏辙父子三人到了这方京城小院时,院中已有几分家的影子,院中的梅花开的正好,桃花却已开了骨朵……因今日天气不错的缘故,池塘中的一老龟还闲闲趴在石头上晒太阳。

    苏辙放下行李后,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这才回去。

    苏轼已坐在案前吃零嘴,瞧见苏辙回来,也招呼他道:“八郎,快,来吃糕点,这汴京的糕点果然比眉州的糕点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味道真是好。”

    “还有我叫来福去方才我们经过的那饮子铺买了甜水,给你买了一碗马蹄水,你来尝尝看。”

    他知道苏辙向来不算爱吃甜食,便捡了一碗稍清淡的甜水。

    至于他,则买回一碗甘蔗糖水。

    他向来爱吃甜食,一碗甜水喝下肚,只觉得五脏六腑都舒服起来:“八郎,你瞧着怎么像是不高兴的样子?可是这院子买的不好?”

    “自然不是。”苏辙摇摇头,这三进的宅院是苏涣朋友所买,自不会有半点问题:“我只是有一事想不明白,不明白张大人为何会向欧阳大人举荐我们……”

    原先在益州时,他听张方平说自己和欧阳修关系平平,可随着他们越靠近汴京,知晓的事情就越多。

    张方平与欧阳修的关系可不单单是平平这么简单,这两人并不对付。

    早些年欧阳修追随范仲淹推行新政,张方平与他们政见相悖,几次为难过欧阳修等人,甚至支持新政的青年才俊苏舜钦等人公款聚餐,身为御史的张方平还弹劾过他们。

    一直到今日,革新派众人提起张方平仍恨得是牙痒痒。

    而欧阳修却是革新派其中一员。

    苏轼自也是知道这些事的,是吃零嘴的心情都没有,微微叹了口气:“当年我们在天庆观念书时,就曾读过一首《庆历圣德颂》,知晓了欧阳大人……八郎,你说,明日我们前去拜会欧阳大人,会不会被他赶出来?若真是如此,不免太丢脸了些!”

    说着,他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简单,直道:“不光丢脸,若是这件事宣扬出去,以后我们父子三人在汴京如何立足?”

    “更有甚者,这件事传到官家耳朵里,殿试上为难我们怎么办?”

    “应该不会,欧阳大人一向提携后生,就算真与张大人不合,也不至于为难我们。”苏辙却比苏轼乐观许多,不由想到那首《庆历圣德颂》,这是大名士石介的作品,名义上是歌颂官家的仁德,实际上却是突然出范仲淹,欧阳修四大名臣的功绩,所以他对这位欧阳大人是印象不错:“罢了,既来之则安之,明日拜见欧阳大人后就知道他会如何说了。”

    话虽如此,但说不担心那是假的。

    苏辙风餐露宿一个多月,晚上再躺在舒服的床榻上,竟有几分不习惯。

    他索性起身,披上披风,行至院中赏梅起来。

    他曾无数次回想自己这一生该如何走下去,思来想去,只觉得自己该如历史上的苏辙一样,并不能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艺,每每想到历史上苏辙的功绩,不免觉得有几分憧憬。

    可真到了汴京,他这份憧憬与期待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原因无他。

    明年会试一过,他大概就会与苏轼分道扬镳,没了自己在一旁盯着苏轼,他实在是不放心。

    想及此,苏辙又是长长叹了口气。

    谁知他叹气声还没落下,一旁就传来了说话声:“八郎,大半夜的你不睡觉这又是在做什么?”

    苏辙扭头一看,这人不是正打着哈欠的苏轼还能是谁?

    苏轼指了指茅厕方向,示意自己是出来如厕的:“八郎,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想娘呢?”

    毕竟在他看来,自己与爹爹苏洵都陪在苏辙身边,苏辙与史家小娘子也没多少情愫,能惦记的唯有程氏一人。

    苏辙摇摇头,自然不好说他担心的是苏轼:“没有的事儿。”

    苏轼想了想,道:“那可是担心明日欧阳大人不待见咱们?”

    说着,他更是笃定道:“八郎,你别怕,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就算明日欧阳大人真要为难我们,也是爹爹挡在我们跟前。”

    “再不济,还有我了,与你有什么关系?”

    “快去睡吧,咱们辛苦了这么久,先好好睡一觉再说。”

    苏辙被他逗的直笑,索性就进屋歇下了。

    躺在床上,他仍无多少睡意。

    思来想去之后,他只觉得豁然开朗。

    早些年他曾想要好好“改造”苏轼一番,却发现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下来,如今他却是想明白了,口无遮拦、随心而为才是苏轼啊,就算来日苏轼多次被贬,以苏轼的性子定不会被打倒的。

    再说了,不是还有他在吗?

    彻底想通透之后,苏辙这才迷迷糊糊睡着。

    翌日早上起床,苏辙见窗外已是天光大亮,定是个晴朗的天气,只觉得这是个好兆头。

    苏辙前去厅堂用饭时,苏洵与苏轼已开始用饭,两人是穿戴整齐,可见对今日的登门拜访是何等看重。

    苏洵甚至有几分紧张起来,叮嘱起两个儿子:“……从前我来汴京时就时常听人说起过这位欧阳大人,直说此人性子仁善,乐善好施,可越是如此,想必前来拜会他的人更不在少数,我们得小心些才是,免得给欧阳大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六郎,特别是你,到了欧阳大人的府上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说多错多,知道了吗?”

    若换成从前,苏轼定要辩驳一二。

    但今日,他只是点了点头。

    至于苏辙,苏洵想了想,却是无话交代。

    父子三人简单吃了些早饭,就直奔欧阳府而去。

    欧阳府虽不甚豪奢,却

    是质朴大气,当平安递上举荐信,说明身份与来意后,即便门房并未听说过这眉州来的父子仨,却还是客气有礼道:“三位郎君稍等片刻,我即刻就将信笺交给我们家大人,只是我们家大人忙的很,你们可能要去偏厅稍作等候。”

    苏洵连声道谢。

    至于等候一事,他们父子三人早有心理准备。

    当初等张方平就足足等了大半日的时间,欧阳修此人更忙,官位更大,想必等的时间更久。

    苏辙到了偏厅,甚至还有闲情逸致赏起窗外的杏花来。

    如今对着窗户的那棵杏花出神,不得不说,就算只是简简单单一棵杏花树,却也是经过精心修剪的,可见欧阳修此人是看重小细节的……

    他正看的出神,就见着一五十余岁的男子快步走了进来,面容慈爱,气质不凡。

    他知道,这人大概就是欧阳修了。

    只是他的面上怎么带着几分焦急之色?

    苏辙来不及多想,因为欧阳修已走了进来,他忙跟在苏洵身后拱手道:“欧阳大人。”

    欧阳修留着羊须胡,想必是今日沐休的关系,穿着身石墨色家常衣,看着并不像身居高位的重臣,倒像住在自家隔壁的老翁一般。

    欧阳修已与苏洵寒暄起来。

    这等场合,身为幼子的苏辙自不好多言,听他们说话时却是忍不住暗想起来:若这位欧阳大人像张方平大人一样时常板着一张脸,只怕前来请他提携的后生定会少许多,这人看着这样慈爱,竟叫他想起了他故去几年的翁翁。

    故去的苏老太爷也是这般乐善好施,更是面上时常带着笑容。

    也不知张方平到底在信里说了些什么,欧阳修对苏洵父子三人很是热枕,特别是听说苏洵在科举落第后摒弃了骈文,专心写古文,更是点头道:“……这也正是我文学上的主张,做文章,讲究合为时而著,这些年科举时常以骈文作策论文,内容空洞,不少考生只好在语言上标新立异,追求险怪,一时间竟流行‘太学体’,此乃本末倒置。”

    “将才我看过你的几篇文章,文章辩驳宏伟,即便连贾谊、刘向等人也不过如此。”

    这话一出,苏洵愣住了。

    这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样啊。

    苏辙好奇张方平举剑信中写了什么的同时,更是替苏洵高兴起来。

    贾谊乃西汉天才政治家,刘向则为西汉著名文学家,当年其二人在西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己的父亲能得人如此夸赞,就像一颗蒙尘明珠终于被世人所发现,他怎会不高兴?

    苏洵欣喜若狂的同时,却道:“欧阳大人谬赞,我当不得您这般夸赞,这次我前来汴京,是为了两个小儿……”

    欧阳修的目光这才落在苏辙兄弟两人面上。

    哦。

    他忘了这儿还有两个小的。

    张方平在信笺中对这两个少年亦然是赞不绝口,特别是夸起苏辙来,更是毫不手软,直道此少年聪慧过人,不似那等知知死记硬背

    的读书人……但对欧阳修来说,这两个少年再出众,却也比不过苏洵叫他觉得惊喜。

    苏洵已年过四旬,却能保持本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至于这等天资过人,好学的年轻后生,欧阳修见过许多,也提携了不少,可最后能坚守本心的却是寥寥无几:“张知府在信中说起过你们兄弟二人,他才学出众且为人挑剔,你们兄弟二人既能得他青睐,想必定是学问过人……”

    他并没有要考问苏辙与苏轼学问的意思,一转头又与苏洵谈话起来,问起苏洵对四川一带以及如今朝堂的看法。

    苏洵虽心中疑惑,却还是一一作答。

    如此一来,苏辙与苏轼二人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欧阳大人到底是何意。

    等着用完午饭,欧阳修仍与苏洵是侃侃而谈。

    欧阳修能身居高位,也是个面面俱到的性子,自不会叫苏辙与苏轼兄弟二人一直坐冷板凳,笑道:“……正好我长子欧阳发与你们差不多的年纪,我在这与你们父亲说说话,要人带你们寻他玩去吧。”

    玩?

    苏辙只觉得这位欧阳大人真是与自己故去祖父差不多的性子,按理说他们这么大人了,寻常聚在一起该是商讨学问的,可欧阳修要送自己去找他的儿子玩?

    但他们在欧阳家做客,只得轻声应是。

    苏轼是有一肚子的话要与苏辙说,趁仆从在前面带路的空当偷偷扯了扯苏辙的衣袖,压低声音道:“八郎,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苏辙上午也是不懂,可从欧阳修那盛赞的表情中已窥知一二:“六哥,你觉得爹爹才能如何?”

    “自然是无人能及。”苏轼当年是亲自跟着苏洵启蒙,这些年对自己父亲本事如何很是清楚:“眉州众人提起爹爹是唏嘘不已,有人说他运道不好,所以几次落第,有人说他名不副实,可在我看来,爹爹是很厉害的人,所做文章朴实畅达……”

    苏辙点点头:“这就是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今爹爹这颗蒙尘明珠总算被发现了。”

    “咱们该替爹爹高兴才是……”

    苏轼方才只觉不解,如今再回想却只有替苏洵高兴的份儿,脸上的笑容满满,更是放下豪言壮语:“只怕很快咱们苏家父子三人就要名扬汴京了……”

    苏辙无奈摇摇头,却也没有拦着他不准他说话。

    他们又拐了两个弯,隔着老远就听到古琴之音。

    如今春色朦胧,阳光正好,细细嗅来,还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苏辙再听这般叮咛作响之音,只觉甚是动人:“敢问这位小哥,这是何人在弹琴?弹得十分好。”

    苏轼又是羡慕看着他。

    不明白他到底是哪儿听出来的。

    仆从笑眯眯解释起来:“这是我们家大少爷在弹琴,我们大少爷从小就对古乐钟律感兴趣……”

    就凭着这短短几句话,苏辙对欧阳修印象更好。

    别的不说,欧阳修乃北宋响当当的人物

    ,不鸡娃却鸡自己,真乃北宋第一好父亲啊。

    那仆从将他们带到院子门口就转身下去,只留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听着这悦耳的曲目微微点头。

    苏辙见一约莫十七八岁的男子坐于树下认真拂琴,好看的像一幅画似的,只觉得赏心悦目。

    等着他一曲弹完,苏辙更是率先鼓掌起来:“妙!”

    眼前坐于树下抚琴男子正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说起来欧阳修仕途与学业之路是顺风顺水,颇为好运,但子嗣却很是艰难,与妻子成亲将近二十年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这孩子正是欧阳发。

    欧阳发看着不过是寻常白面书生的模样,很是秀气,抬头看向苏辙兄弟两人道:“不知两位兄台是……”

    苏辙兄弟二人这才上前自报家门。

    苏辙更是含笑道:“……从前我在眉州时就时常听人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眉州也不乏有学子擅长弹琴,却无一人像你弹的一样好,甚至连你一半都及不上,可方才却有个尾音收的过于急促,想必是一时分神的缘故。”

    欧阳发脸上也浮现几分笑容。

    他身为欧阳修长子,这些年不知见识过多少阿谀谄媚的嘴里,那些人当着他的面夸了又夸,可一转身却说他荒废学业、不务正业:“看样子苏辙兄台也是懂琴之人,不瞒你说,方才弹琴时有只喜鹊落在桌前,所以才会一时间分了神。”

    顿了顿,他更是笑道:“我与你们不一样,我师从宫中乐师胡瑷,从小你们写字念书时我皆在练琴,能弹得一手好琴并不奇怪。”

    “倒是你,既能来我们家中拜会我的父亲,可见是个学问出众的有识之士,还擅音律,实在难得。”

    苏辙:“只是略懂一二而已,只因方才你的尾音着实有些仓促……”

    两人就着方才那首曲子谈论起来。

    苏轼在一旁却是摸不着头脑,怎么他的弟弟懂得食谱,连音律也懂?

    前院苏洵与欧阳修是相谈甚欢。

    后院苏辙与欧阳发也是一见如故。

    等着该首曲子讨论完毕,欧阳发这才后知后觉道:“……你们看我这记性,一提起音律来就什么都忘了,竟还没与你们自我介绍,我叫欧阳发,你们叫我伯和就好。”

    伯和乃是他的表字。

    他虽是个腼腆的性子,但见眼前这两位少年不似汴京少年抹粉簪花,已是颇有好感,再加上他们两人言谈举止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更道:“……我并非外向的性子,在汴京无多少相交好友,若是两位不嫌弃,可以时常登门做客的。”

    说着,他就意识到自己有仗势欺人之意,忙道:“你们家住在何处?我若得闲,也能登门拜访一二。”

    苏辙笑着道出自家住所。

    他们三人正说着话,就有一女使端着茶汤走了过来,与苏辙兄弟二人福了福身后才对着欧阳发道:“郎君,这是大娘子差奴婢送来的,您快趁热喝吧。”

    欧阳发面上浮现几分痛苦之色。

    他看了看那女使,还未来得及说话,那女使就已抢先道:“郎君莫要为难奴婢,您若是不肯喝药,大娘子肯定会不高兴的。”

    “大娘子一不高兴,兴许头疼病又会犯了。”

    欧阳发只能微微叹口气,继而一口气将一碗汤药喝的干干净净。

    他将碗递给那女使:“这下你可能与娘交代呢?”

    那女使笑着应是,转身就走了。

    苏辙看着欧阳发,不解道:“欧阳兄可是生病呢?”

    “并没有。”欧阳发又是一声叹息,道:“我从小身子羸弱,时常叫汤药养着,时间长了就伤了脾胃,每日都没什么胃口,所以才会生的这般瘦弱。”

    “我娘十分担心,四处寻医问药,替我调养脾胃。”

    “今日这药更是宫中御医所开,只是对我来说,这药好像作用并不大……”

    苏辙与苏轼对视一眼,眼中竟有几分困惑。

    这世上竟有不爱吃饭之人?

    苏辙不由想到后世家长名言——孩子不吃饭,饿一顿就好了,实在不行,多饿几顿!

    当然,这话他可不敢说。

    苏辙试探道:“欧阳兄就没什么喜欢吃的食物吗?”

    欧阳发想也不想,就摇头道:“没有。”

    苏辙想了想,话到了嘴边在还是咽了下去。

    他想,欧阳发作为欧阳修中年才得来的儿子,欧阳修对旁人都十分和善,想必对长子更是看的娇贵,是有求必应,平素欧阳发想吃什么定一股脑都送到他跟前……一来二去的,本就不喜动的欧阳发自愈发挑食。

    他道:“我瞧着欧阳兄是风雅之人,说来也巧,这次我在前来汴京的路上买了不少古书,其中有两本琴谱,这琴谱对我来说也无多大益处,不如明日我差人给欧阳兄送来?”

    “琴谱?”欧阳发是眼前一亮,忙道:“不必等明日差人送来,不如这时候就派人回去取?”

    苏辙笑他真是个琴痴,可仔细一想,足以看出他心性单纯,便道:“派人回去取只怕不妥,我的那些书从来不假手于人,都是自己收拾,身边仆从并不知道在哪里。”

    “既然欧阳兄着急,不如我这时候亲自回去取一趟吧。”

    欧阳发虽并不擅与人来往,却也知道这样太过麻烦:“不必了,你明日再差人送来就是了。”

    “不麻烦,正好我们兄弟两人昨日才来汴京,想要闲逛一二,能借此机会逛一逛繁华的汴京倒也是好事。”苏辙见他面上浮现几分笑意,只道:“只是我们兄弟二人初来乍到,连汴京的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不知欧阳兄可愿当我们的向导?”

    欧阳发连道愿意。

    他深知古籍来之不易,方才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还这份人情,如今见自己有替苏辙效劳的地方,自是求之不得。

    欧阳发便差人与欧阳修说了一声。

    倒是欧阳修听到这话是微微一愣:“……我早知你那两个儿子不是寻常人,却万万能有如此本事。”

    两人是相见恨晚,又同为父亲,如今欧阳修说起自己这个长子来是直摇头:“我那长子不喜读书写字,只爱音律,我想着他若不愿走仕途之路不愿就不愿吧,只要他身子康健就好,谁知他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沉浸于音律之中,说起来,他已经将近一年未曾出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