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使原本强大的军队,变得不堪一击。
或者说,太过突然了,等到他们
陈国的将士们,倒也不是顷刻间就死去,但大多受高热折磨,上吐下泻,军营中无声的笼罩着病秽污浊之气。
即便陈王能迅速的找到治愈瘟疫的医者与药草,将受病的人及时分离,陈国的元气大伤,也成了既定的事实。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流言
毕竟宋国是承天命的天子国,陈王不顾礼义道德,使宋国覆灭,难保不是天地鬼神降下的惩罚。
虽然如今诸萦神女不
流言中,瘟疫并非最严重的惩罚,甚至只是一个开始。陈国会渐渐陷入内乱,此后分崩离析,陈国将以自己的覆灭来偿还攻破宋国的恶行。
要知晓,这天下的诸侯,皆是宋国分封的,他们的土地封邑,也皆使宋国赐予的。
可他们不敬也就罢了,甚至对曾经赋予他们一切的宋国下手,天地伦常,古来礼数,皆不相符。他们违背了最起码的礼义。
时人信奉鬼神,即便礼乐崩坏,但还保有最起码的敬畏。
这般说辞,很快就
一时间,本就因为瘟疫而感到慌乱的陈国人,更是惧怕,整个陈国境内皆是人心惶惶。
其实,世间本没有鬼神,但陈国的确有些自作自受的滋味。
当日宋国王畿被破,不少人选择沉入水中,与宋国共存亡,就连王畿中的水井,也大多有尸体。
更莫论那些被陈军杀死的贵族与庶民们,天气炎热,腐烂的尸体清理并不及时,加上漂浮
说到底,也是陈国自食恶果罢了。
但对于其他的诸侯国而言,却是极大的好事。
站
剩下的几大诸侯国,几乎是相差无几,也意味着,谁都有可能问鼎天下,由他们夺得九鼎,立下另一个堪比曾经的宋王室的辉煌。
因为这些缘故,杀伐四起,民不聊生。
就连不
几番逐鹿,终究是有国家覆灭,有国家成为胜者,日益强大。
这样混乱的情形整整持续了三年,衰弱覆灭、逐渐兴起,所有的诸侯国都是烽烟四起,不见安宁。
就连原先带弟子们周游诸国的廉思先生,也难免受到波及,除了沿途的战乱,四起的残兵与强盗,便连原先对他们多加礼遇的各国君主,也无暇顾及他们。
他们一路而行,所见无不是满目苍夷,再难如先前一般,找到清幽宁静的净土,繁华不受纷扰的城池。
卫国就是
初时或许不觉,但时间长了,优势就渐渐显露。
更何况,卫国还有诸萦留下的许多书籍,里面记载了不少关于盐、糖等利于民生的生产之法。
桓珩并非粗鄙陋见之人,他很快就命人将这些逐步实施,并将造出来的东西运往各国。
莫看后来天下大乱,征战四起,但贵族宗室们的奢靡,只会随着局势的混乱,而愈加过分。
越是到了亡国的时候,他们才愈要耽于享乐,或许也是一种绝望之下的放纵。
这些使卫国富庶,而诸萦授予卫国的炼铁之术,则令卫国的将士拥有远胜于其他诸侯国的兵器,坚硬、锋利,或许并不能使其有决胜的优势,但确实更胜一筹。
更何况,桓珩虽身为公子,但早年
就连原本出身微贱的奴隶、匠人,也能凭借军功,摆脱卑贱的出身。
卫国因为变法而取得了大量等待垦种的田地,又因为原先贵族们的反抗,而空置出了不少职位。从军几乎成了底层人向上爬的唯一途径。
对于这些出身贫苦卑贱的人而言,他们不怕爬出泥沼的困难,唯一惧怕的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加上良兵器,还有后来盛行
相传,此药也是诸萦神女
之事这药用起来颇为繁复,需要先行试用,似乎有的人天生不耐此药,若是用之,便与性命有碍。
当然,此仅为其一。
神女当年亲自传下的药方并不仅止于此,她还传下了不少医术,并命如今的卫国国君,也就是从前的公子桓珩,将医术供天下人瞻仰,凡是前来卫国的医者,皆可观,并互相钻研。
正是因此,卫国的医道大兴。
人们虽然因为诸萦神女降世的缘故,对鬼神敬畏之心从不曾减去,但他们
原先人们不够开化,盲目相信鬼神,自然也有医道不兴,医者们的医术好坏参半的缘故,有的医者,虽被称作医者,但终其一生,或许只会一两道治病的方子。
而像和连这样名满诸国的医者,自然也有,但着实太少了。
幸而有诸萦,她无私的将医术赐下,供天下医者瞻仰钻研。
医术深厚的医者们,感念神女的恩德,并不如从前一般,将苦心钻研的医术
正是因为受了诸萦的感召,所以天下之大,凡是学医之人,拜师之日,必要向诸萦的神像叩拜,以此言明其心志,并立下仁心救人。
诸萦也是
此时的诸萦自然是不知的,但她为卫国带来的变化,也使得卫国
自然,桓珩作为国君,本身就有治理天下的大才。
治军严明、御下自有一套手腕,将权衡之术玩弄的极好。最为紧要的是,他从微末而起,又曾动手清理旧贵,如今能占据高位的人,几乎都是桓珩一手提拔上来的。
桓珩生性淡漠,从不乏为王的威严,这些人,不论年迈,还是正值盛年,都被他治得服服帖帖,哪怕
又过了两年,原先大大小小诸侯国林立的局面已然消失。
那些小国,自然是
但与从前几大诸侯国并立的局面不同,如今,几乎可称作卫国一家独大。
剩下的几个大国,有的还
自然,也有迎合卫国,甘为卫国奔走的国家。
这样的局势,对于卫国而言,自然是一片大好。
随着卫国不断扩大的版图,桓珩的野心,几乎是昭然若揭。
他并不准备做所谓的霸主,而是要将天下一扫而空,归卫国。
而桓珩如今,已然到了而立之年。
他仍旧富有力,弓马娴熟,常年的征战使他拥有如同少年人一般的勇武,似乎除了更加稳重,威势愈
但
这些原也不算什么,毕竟卫国已然如此强大,只要桓珩没有
作为一位君主,这是他再彪炳的伟绩,也无法掩盖的缺点。
没有妻室,没有姬妾,甚至身旁连宠幸的女子也没有,这就意味着,桓珩没有子嗣。
想想曾经的宋室何其强大,不也因为先宋王痴恋襄山神女,未有子嗣就抑郁而终,而使宋国后来趋于落寞了。
由这样的前车之鉴,哪怕是其他的诸侯国也会引以为鉴。
但任凭这些臣下如何劝谏,桓珩都无动于衷,而随着桓珩接手卫国后,威势渐盛,慢慢的,倒也无人敢对桓珩太过违逆,哪怕是谏言都要掂量些说,绝不可能倚老卖老,或是凭借自己曾经的功劳,就妄想令桓珩有所迁就。
桓珩从不是虚心纳谏,被老臣们牵着鼻子走的君主,他的锋芒从不掩饰,臣子只能为国谏言,却不能妄图以任何一种方式威胁桓珩。
他并非骄傲自大的君主,但也绝对容不下由任何一人冒犯他的威势。
若是诸萦
随着宋国的覆灭,诸侯国间的征战四起,桓珩也渐渐有了为帝者才有的威严。
很可惜,诸萦不
而桓珩对卫国的舆图,仍旧未能满意。
或者说,他的身边再没有了诸萦,他少了约束,缺失的心念总归是需要以其他方式来弥补的。更何况桓珩本就有意天下,自然愈
这本也是桓珩对诸萦的承诺,他承诺诸萦,会让天下四海升平,助诸萦成就民生安泰的愿景。
而让天下不再战乱,诸侯国之民,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能安居乐业,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天下唯有一个卫国。
此后,全天下的人,不论庶民还是贵族,都是卫国的子民,也就不再会有长年累月的征战,彼此消磨。
他甚至可以统一天下的钱币、度量衡,让那些困扰庶民们的难题一一解去。
桓珩从不畏难,他相信待天下归卫国后,所有的庶民都能被妥善治理,此后百姓庶民,皆富庶。
对于将来如何治理天下,他也早有了筹谋。有宋国的先例
所以桓珩欲要推行郡县制,这也是他和桯俨等人商量出来的。
所有去往地方任职的人,都必须由都城任命,且不能
正是因为他推行郡县制,所以往昔的治国之法都不再适用。
桓珩并没有因为自己重用墨家出身的桯俨,就推崇墨家,相反,他分外中意法家的学说,以法治理天下,才能惩治那些趁着世道未平,为非作歹的恶徒。
但法家的学说,只能作为惩戒,威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并不足以真正的使庶民安稳。所以桓珩有将目光落
当世的儒家大贤,莫过于廉思老先生,不过廉思老先生一贯喜爱带弟子周游天下,一时半会儿寻不到踪迹。
至于法家如今最具盛名的,则是仲胥先生,桓珩早已将仲胥先生请至郢城,连同他的弟子,以及其他有名的法家之人。
仲胥原先
可惜的是,越国最终还是灭亡了。
但桓珩并没有为难越王和他的一众妻儿,相比其他灭亡的国家,越王受到了难得的礼遇。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仲胥,最终,桓珩凭借他礼贤下士时,对有才能之人的宽容尊重,赢得了仲胥的归心。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天下之大,有才能之人不知凡几,但能赏识并礼遇贤才的君主却并不多。
即便是当初的越王,对仲胥也做不到这样的耐心与礼遇。
理所当然的,仲胥彻底对桓珩折服,此后心甘情愿的为卫国奉献毕生力,
或许这也是卫国的臣下们,皆被桓珩服的缘故。若只是一味以威势压人,便成了暴君,难得的是,桓珩能做到刚柔并济。
他礼贤下士时,能让臣子恨不能以头抢地,立时用自己的性命来成就桓珩的大业。但桓珩也从不叫臣子们有僭越的机遇,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御下权衡之道。
时光荏苒,又过了一年,原先商议抵御卫国的几个国家,仍旧对卫国满怀敌意,但彼此间,都因为常年的战乱,钱粮缺失,一时间倒有些僵持的意味,似乎都需要休养生息一番。
卫国同样也是,不过卫国修建已久的望江水渠,却
无论
纵使他
曾经甘愿为诸萦俯首跪下,卑微渴望神明垂眸的年轻王侯。
当初桓珩虽已下定决心要修建水渠,但为了能与诸萦多说上两句话,便询问起了诸萦。
桓珩仍旧记得诸萦当时说,令他依从本心,于是桓珩修建水渠之心愈加坚定。
其实,诸萦的那一句依凭本心,不仅仅影响了是否修建水渠,更是使桓珩之后的许多决断都更加清晰,他心志愈
他耗费心力,除了是为夺得天下的野心,更是因为私心,似乎这样做,就能离诸萦近些。
他想达成诸萦的愿景,或许有朝一日,还能再见到诸萦,哪怕仅仅是一面。
对于桓珩而言,他并未亲眼见证诸萦的离去。
她只是
桓珩知道诸萦迟早有一日会离去,但他没想到会那么快,那么突兀,明明
所以当第二日,桓珩见到人去楼空的摘星台时,才会那么的难以置信,就仿佛心被人剜去了一块,连呼吸都是痛的。
他甚至不敢令自己沉溺
至于后来,他似乎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滋味,越是心痛难以自抑,便越是放纵自己
但桓珩没有料到的是,仅仅是望江水渠被建好,他便又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桓珩喘息一声,闭上双目,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绣着威严瑞兽的玄色深衣,将他的一举一动,都衬得华贵无双,满是威仪,这是昔日宋天子才能有的仪制,但是如今宋天子已死,也就不存
虽然早
桓珩修长挺立的手握住笔,他
或许是因为桓珩受回忆的影响,心绪并不能算好,所以他起名的时候,也分外简洁,仅仅三个字,“望江渠”。
就此,这座传承千年,即便到了后世,都被视作奇迹的水渠,正式有了名字。
而之后的许多年里,望江渠为卫国带来千里沃野,使陵、梁等城,成为了卫国最大的粮仓,不论是一统天下,还是将士们开拔到海外,都从未缺少过粮食。
不过,此时此刻,望江渠并不能安抚桓珩,他放下笔后,难得没有继续处理政事。
作为能吞并许多诸侯国,使卫国有了独挡之势的君王,桓珩除了手腕与治理国事的才能,自然也是十分勤勉的。
因为他没有姬妾,也没有妻室,所以桓珩大多时间几乎都与政事为伴。不论是他身边侍候他的寺人,还是那些臣子们,几乎都知晓桓珩处理起政事来,有多么的废寝忘食。
好
桓珩放下笔后,望了眼外头灼热的日光,他沉默许久,还是决定起身。
这倒是惊到了一旁的寺人们,毕竟一向勤勉的桓珩,竟然连手边的政事都还未处理完,就起身离去,着实不像桓珩往日会有的习性。
但寺人说到底只是侍候君主的奴仆罢了,并不敢质疑,只能愈
桓珩离开自己的宫殿,
他不再是从前犹如隐形人、处境艰辛的公子了,整个卫王宫都是他的,甚至来日天下也会归于他,但对于桓珩而言,再富丽堂皇的宫殿,似乎都不那么吸引人。
众人畏惧又能如何,他心中所愿,恐怕终其一生都不能有达成的一天。
难得的,桓珩生出了些迷茫惆怅的心思,明明他的心应当
不知为何,他走着走着,就到了蓬莱宫。
蓬莱宫是桓珩的父亲,先卫王的居所。原本这也是历任卫王的宫殿,但先卫王
对于桓珩而言,住
桓珩也不知自己为何会
他没有犹豫,就这样走进蓬莱宫。
蓬莱宫因为是历任卫王的宫殿,所以十分宏伟,占地极广,又兼有数任卫王的翻新修建,里面甚至有一座湖泊。
是的,
也不知建湖泊的那位卫王心中是如何想的,寻常人着实难以思量。
但桓珩就是
桓珩都已而立之年了,先卫王自是更不必提,他已经没有诸萦当日见他时的神了,满头白
先卫王也不再像从前一样,痴迷于男欢女爱,不断地为桓珩添弟弟妹妹。
他随意的坐
桓珩望着这样的父亲,并没有半分动容,
桓珩的怨恨,先卫王怎么可能毫无察觉,但他已经年迈,对许多事情早已释然。
然而先卫王难得见桓珩心神郁郁的模样,他望着湖泊翠色,还是慢悠悠的开口了,“孤这一世,有过许多女子,宋国王姬是为了洗脱卫国蛮夷无礼的名声而娶的,齐国公主则是为了抵御郑国而娶的。
孤见过的美人无数,但仅有一人,是孤初见,便觉得满园春色不堪与之为配的。”
作者有话说
感谢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烟语蝶4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