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网游小说 > 两京十五日 > 写在故事旁边

给加注释是一件特别傻的事儿,但我又总是忍不住。
一方面,我希望者能
就从宣德皇帝的登基开始说起吧。
朱瞻基的登基过程,
明太宗

朱瞻基离京之后,先至凤阳拜谒皇陵,然后再抵南京拜谒孝陵。没想到他离开后不久,五月十一日,洪熙皇帝
这里用“突然”二字,并不夸张。根据仁宗实录记载,五月十日他还
海寿是朝鲜裔,永乐年间就
海寿刚刚离开京城,洪熙皇帝的病情急转直下。五月十二日,他已从“不豫”转为了“大渐”,当晚崩逝于钦安殿内。
到底洪熙皇帝的急病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最不靠谱的一个说法,来自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说有个叫赵忠佐的朝鲜通事来京城,到处打听八卦,有人告诉他说是“天震之”,就是被雷劈死了。赵忠佐回去之后,绘声绘色地讲给朝鲜君臣听,这事遂写进了实录。
陆釴所撰病逸漫记中,对洪熙之病做了更详细的记录“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可见朝鲜人纷传的“雷劈而死”
“阴症”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说法,其中最大的可能是洪熙皇帝纵欲所致。他体态肥胖,本来就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果不忌床笫之事,很容易造成问题。仁宗朝的一位臣子李时勉,就曾谏言洪熙“暗中不宜近妃嫔”,结果被恼羞成怒的天子投入了监狱,差点打杀。
而李时勉有个同事叫孙汝敬,他的传记里也提及说“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憸壬”的意思是“奸佞”,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洪熙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都是那些奸佞小人进献金石药方所致。
从这些零碎的线索中,我们大概可以猜测洪熙皇帝平时沉溺床笫之欢,势必要通过外界进献的药物来进行补助。这些壮阳药物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终于
当然,这一切只是猜测而已。究竟暴毙与纵欲之间有什么相关性,纵欲和服食金石有什么联系,甚至洪熙皇帝的生活作风到底算不算纵欲,都无从得知。要知道,明代的文人最喜欢夸张,君主哪怕多
所以这个猜测,只是聊备一说罢了。
洪熙皇帝去世的时候,朱瞻基已经抵达南京。根据明史记载,他接下来的日程是“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
洪熙皇帝病重是
有一种说法认为,真正害死洪熙皇帝的正是太子朱瞻基。因为从日程上来看,朱瞻基如果等海寿抵达南京后再返回,根本来不及。他能
这个说法,源自对明代的邮传系统不太了解。
明代的邮传体系从移动方式上来分,可以粗略分成水递、马递与步递。前两者顾名思义,是靠船只与马、驴等进行消息传递。步递则是靠人的脚力递送。
和直觉不同,明代的公文传递靠人力为多,而且速度不比马匹慢。
根据规定,两铺之间的这十里距离,铺兵必须
那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完成这个路程,非常轻松。
当铺兵跑到下一铺之后,会有另外一个铺兵等候
这个速度,已和寻常马递的速度持平。北京到南京的距离是两千两百三十五里,一封文书从北京
但马递也可以采取接力轮换的方式,昼夜不停,速度会更快所谓“八百里加急”。当然,这个“八百里加急”只是理论值,考虑到夜间视野受限、沿途地形阻碍等要素,实际上日行五百里,也就是两百多公里。不计成本的话,两京之间单程只要六天时间。因为还要考虑黄、淮、长三条大河的涉渡。
这种加急传递成本极高,参与传递的马匹一定会跑废掉。只有最紧要的军情大事,才能用这种方式传递。而“召还太子”,恰恰就属于大事中最要紧的一桩。
考虑到海寿一个人不可能连续八天昼夜奔驰,也许朝廷采用的是双
换句话讲,
根据宣宗实录的说法,当朱瞻基
实录记载得相当含糊。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朱瞻基接到消息后并未封锁,消息很快传入城中各处,以讹传讹,从“不豫”变成了“驾崩”,谣言歪打正着,反成了预言。
无论如何,朱瞻基这时
从这些提议来看,这些幕僚应该预见到了某种危险,而且就
朱瞻基到底是跟随朱棣打过仗的人,颇有决断。他认为自己刚到南京,即刻返回,这种反应速度远远超出别人预料,根本反应不及。朱瞻基知道,
至于这个风险是什么,朱瞻基没明说。实录里只说他“遂由驲道驰还北京”。驲道即驿道,但究竟是走水驿、陆驿还是水陆交替,实无可考。但
汉王居然
只可惜史料不全,到底汉王是
朱瞻基躲过了汉王的伏击之后,
接下来,就是一步步的常规操作,再没出什么意外。朱瞻基顺利登基,定年号为“宣德”。
不过实录里特意提过一句“大行皇帝上宾,外间稍稍有闻时,上未至北京,喧传高照,欲举犯阙,人心讻讻。及上还始定,而京师戒严已久。”
可见
因为,这件事已经不是第一次
朱高煦早
朱高煦的野心并未因此停息,他派自己的儿子朱瞻圻
后来朱高煦杀了朱瞻圻的母亲,父子失和。朱瞻圻向洪熙皇帝举报朱高煦的种种恶行,而朱高煦也不示弱,亲自跑到北京来,举报朱瞻圻
一年不到,同样的局面又出现了。这一次是天子死
不,不只是京城,朱高煦这一次的篡位动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整个计划的轮廓,要再等一年才会完全浮出水面。
宣德皇帝即位之后,对这位派兵伏杀自己的叔叔挺好,非但没下旨申饬,反而增加了封赏。他之所以这么做,显然也是意识到了汉王的布局太大,一时不宜动手。先等自己位置坐稳,再清算不迟。
洪熙元年,就
他派遣了一个叫枚青的亲信,潜入京城,联络勋臣做内应,结果被英国公张辅给抓起来了。与此同时,汉王不知怎么说服了山东都指挥靳荣,
倘若这个计划真能搞起来的话,等于是将京城团团包围,说不定真能成事。
可惜这一连串举动,全
当汉王
宣德皇帝指定身边一个叫于谦的年轻御史,历数汉王的罪行。史书记载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完美地完成了任务,令宣德皇帝龙颜大悦。这让他接下来的仕途一帆风顺。
不过宣德皇帝并没有杀掉汉王,而是将他们父子带回京城,关
虽然从现有资料里,我们无从判断朝中重臣有谁参与了这场叛乱。但从京城动静来看,汉王绝不是孤军作战,一定是内外呼应,才有胜算。其中最值得怀疑的,正是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吕震。
吕震虽然官运亨通,但性格佞谀倾险,操行无取。他
汉王这个人,当真是骨子里桀骜不驯。他即使被禁锢
都惨到这份上了,居然还主动作死,只能说汉王真是性情中人,宁可不要性命,也要好好出一口恶气。

这事本来不算奇怪,哪个皇帝登基之后都会干同样的事。可麻烦就麻烦
永乐七年,朱棣选定了京城北边的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开始修建自己的长陵。长陵规模宏大,工程浩大,一直到永乐十一年,方才修完地下部分,但地上部分始终没有彻底竣工。洪熙皇帝即位之后,长陵工程仍
两座陵寝,都要朱瞻基来主持修建,这个负担可是不小。好
献陵的正式动工,是从洪熙元年七月开始,也就是宣德皇帝登基后一个月。为此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亲率军士万人,南京附近卫所旗军以及匠户等十一万人前往助建,另外又从河南、山东、山西、直隶等地区征调了五万名民夫。
如此规模的人力动员,加上陵园设计不算繁复,建造速度自然很快。同年八月,玄宫便告落成,洪熙皇帝正式入住。但其他配套建筑比如明楼,则暂时停止了施工,因为无论如何得先把长陵完成,不然儿子的陵寝比父亲的先修完,于礼不合。
长陵最终全部完工,是
顺便一提,宣德死后入葬的景陵,比献陵还小。他临终前表示身为儿子,不敢比父亲的陵寝规制大,更不要像长陵那么劳民伤财。所以后人做过总结,明十三陵中,献陵是最简朴的一座,而景陵是最小的一座。
说到这几座明代帝王陵墓,还有一个无法绕开的残忍话题,那就是殉葬。
殉葬作为一种古老、野蛮的葬礼制度,盛行于商周,式微于春秋战国,并
但到了大明开国之后,这种古老的殉葬习俗突然便死灰复燃。据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记载,朱元璋去世时,一共有四十六个妃子陪殉于孝陵,宫人也有十几名。万历野获编则说“凡妃殡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
无论是哪一种记载,都说明朱元璋去世时,陪葬宫妃的数量相当惊人。这些不幸的殉葬女子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朝天女”,她们的亲属则被称为“朝天女户”,颇得朝廷优恤。
比如
建文帝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
洪熙皇帝虽然宅心仁厚,庙号仁宗,可
另据长沙府志,这五个妃子之中有一位谭妃,是湘潭人,父亲曾任浙江道御史。她
而到了宣德皇帝去世之时,殉葬制度仍
接下来的正统、景泰二帝,情况有点特殊。先是正统陷于虏手,景泰称帝,正统归京之后,
更夸张的是,明初除了帝王热衷于殉葬之外,诸王去世也讲究要王府妃嫔殉葬。仅
这种风气越演越烈,连民间都深受影响,寡妻殉夫竟成为美谈,民众纷纷效仿。不知多少无辜女子因此而死。
正统帝朱祁镇虽然
于是从正统帝开始,明代帝王再无殉葬之事,这个野蛮传统就此消亡。不过上头虽然踩了刹车,下面的惯性却不那么容易停住。成化、正德两代帝王期间,王府、勋贵殉葬之事仍不绝于耳,直到隆庆一朝,仍有零星记载。可见恶政影响之深远,又岂是一两代人。
起初我起意写这部时,只是单纯想写个冒险故事。但随着资料深入下去,尤其是到殉葬史料时,我意识到,自己没法对此视而不见。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诸帝或雄才大略,或仁慈淳厚,从大历史角度来说都有着极高贡献,但
聊到这些角色,也有几句话要念叨一下。
吴定缘是完全原创的,史上并无此人。不过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记载了铁铉一家的结局“妻杨氏并二女
铁铉的夫人杨氏病死于教坊司,两个女儿虽然生活凄惨,但并未遭受侮辱。
铁铉的父亲铁仲名以及母亲薛氏,被
铁铉本人被捕之后,遭遇磔刑而死。坊间有油炸不屈、面北站立而死等传说,多荒诞不经,但铁铉死状颇惨,确系史实无疑。因为他是对抗朱棣而死,所以
到了万历年间,皇帝下了诏旨苗裔恤录,彻底为“靖安罪臣”们平反正名,铁铉亦
苏荆溪历史上无其人,大率综合了赵娥、王舜、申屠希光、唐传奇里的谢小娥、儿女英雄传里的何玉凤、吕四娘,以及刺杀孙传芳为父报仇的施剑翘等人,亦参考了一代女医谈允贤的生平。
气质上最像的,应该是蒲松龄的一部短篇侠女里的无名女主角。这位侠女一直打算要对仇人复仇,只因老母还活着,暂时不能动手,但时常去仇人门口溜达,生怕因此淡忘。邻居顾生对她们母女很是照顾,女子便跟他同房,但不肯结婚。后来她怀孕产下一子,扔给顾生抚养,独自出门去砍下了仇人的头颅,从此不知踪影该谈恋爱谈恋爱,该生孩子生孩子,生完了让老公去带,绝不会为这些事耽误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侠女是很具现代意义的。
苏荆溪给朱瞻基的那个拔箭头的解骨之法,来自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是晋代刘涓子所著,后来
梁兴甫本是永乐年间的一位民间搏击高手。都公谭纂记载了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他身材矮小,但膂力超绝。有一次梁兴甫去南京,
梁兴甫是个武痴,四处云游,想跟高手对决。
周德文亦有其人,只是不见诸正史,只
朱棣建起北京城后,从南方强行迁移一批富户过来。永乐元年八月,绩溪县的一户周姓人家被认定为富户,户主周世杰被迫北上。永乐七年,朝廷再一次抽调江南两千户人徙北。这时周世杰已去世,周家的麻烦却未免除,最后只得让周世杰的第三个儿子周德文应役。
这一次迁徙,是“连当房家小,赴部听拨应用施行”,等于周德文全家老小都搬过来了,基本上断绝了回乡的可能。这些富户被安排
周德文的具体工作,是协助朝廷采买、押运各种材料。根据梁安城西周氏宗谱的记载“周德文东走浙,西走蜀,南走湘、闽,舟车无暇日,积贮无余留,一惟京师空虚、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劳费不计。凡五六过门,妻孥不遑顾。”
这份工作极为辛苦。周德文因为太过劳碌,最终感染寒疾,病死于宛平县德胜关。
这些小人物不会出现
哦,对了,周德文之所以如此劳累,很有可能与阮安有莫大的关系。
阮安,字阿留,是交趾人。永乐年间,张辅平定安南之后,
没想到阮安这个人,是个工科奇才,很快就把兴趣转移到营建上来。他的天赋高到什么程度呢连图纸都不用看,只要实地用肉眼勘测一下,尺寸方位就都算出来了。工部官员只要按照他给的数据,直接执行,绝不会出错。

不过阮安那会儿年纪还小,未受重用。到了正统年间,他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当时的北京城,还不是后世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格局。
正统皇帝雄心勃勃,打算对北京城进行一次大规模扩建,包括把城墙用砖头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起九门城楼,还有更重要的,要
本来这项工程该是工部侍郎蔡信主持,蔡信苦着脸说必须征调十八万民夫,以及相当的材料费,否则这事办不了。正统皇帝又找来阮安,阮安说一万人够了,材料费一分不用花。
他直接征调了一万多京营士兵,没有惊扰民间,而且使用的材料,还是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此后他被连续委以重任,包括三大殿的重建、诸部公廨的重建、漕河疏浚、河流治理等等,简直就是大明朝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甚至到了晚年,他还被派去治理张秋河,并死
时人对阮安的评价极高“清介善谋,尤长于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凡语诸役,一受成算而已。后为治张秋河道卒。”更难得的是,阮安只对工程本身有兴趣,对钱财毫无兴趣。皇帝给他的赏赐,他都还回去了。
孤树裒谈里还记录了关于他的一则小八卦宣德临死之际,有个叫阮安留的宦官随侍
说到阮安修建九门九闸,还有一件事必须跟大家讲讲。
里描写了京城大雨成灾,紫禁城外洪水滚滚,主角驾棺漂浮而出。这个桥段虽是杜撰,但也绝非凭空得来。
水灾一直是明代北京城最为头疼的麻烦。虽然京城身处燕北干燥之地,可一旦下起暴雨来,势头丝毫不弱于南方。每年从五月底到八月底,京城都会面临暴雨成灾的窘境,动辄水淹盈尺,把半个城区都泡
李时勉特别介绍过京城的气候规律“今岁正月不雨,至于四月。四月凡三得雨,虽未厌足,然人皆喜。五月朔日始大雨,朝野相庆。自是淋淫不绝,晴无连三日者。有时雨骤,至沟渠泛溢,街巷水没焉,墙屋颓毁相望。”
比如
成化六年与十三年,爆
这些水灾,大到什么程度呢
嘉靖二十五年曾经有过一次水灾,洪水淹没了承天门今外的诸部衙署。其中刑部的监狱地处低洼,率先被淹没。当时牢房里有一千多个犯人,眼看就要被淹死。管监狱的主事徐学诗当机立断,打开监狱,号召犯人们自救,赶紧转移到附近比较高的地方,比如城隍庙。实
万历三十二年七月,也爆
这一次洪灾极为可怕,工部统计下来,光是奏报坍塌者就有三百丈,又经过十日连雨,内城坍塌七百七十七丈余,外城亦有三百三十丈余,几乎可以说是倾城了。老百姓们不得不爬到高处,扛着锅煮饭,不少人甚至因此饿死
万历三十九年夏天,首辅叶向高本来早上起来,准备上班去,结果看看外面,给皇上写了一封水灾揭:“连日大雨不歇,满城皆水。昨早臣五鼓而起,方拟趋朝候领诰命,而自臣所居,至长安门一带,皆成长河,水深五六尺,舆马、徒步皆不得施。无可奈何,只于私宅叩首,仍另行报名,躬谢天恩。”今天雨实
堂堂一国总理,办公室都没法去了,竟然会窘迫到这地步。可见京城的雨灾有多么夸张。除了紫禁城内不曾遭灾,其他地方概莫能外。
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写过一首乙巳都城大水,单表京城洪水之盛“阁道行船悲未央,河鱼东下海洋洋。都抛大内金钱赈,不用人间红帖粮。”“阁道行船”,是说长安街上都能开船了,可见洪水之深,规模之巨。
关于城里行船的描写,于若瀛的愁雨篇更为传神
天雨夏日逢甲子,占者皆言舟入市。
今年闰月甲子雨,萧萧浃月愁人耳。
岂期连日雨翻盆,恍惚若有蛟龙奔。
中宵如注不暂歇,窗风扑灯灯为昏。
地轴摧陷天逾黑,长安一夜成水国。
室庐半塌哭声吞,沉灶鸣蛙安得食。
鬼神一怒不肯休,七月六日雨益急。
震反撼屋屋瓦响,携灯照阶阶水长。
平明启户不能出,都城内外皆施桨。
事实上,宣宗实录里有过明确记载。
所以主角吴定缘
最后再简单说说迁都和漕运。
洪熙皇帝一直想迁都回南京,而且
但为什么他没积极推动这件事呢理由很简单,还是地震。
洪熙元年上半年南京震了三十次,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宣德
如果这还不足以震慑者的话,咱们可以纵向比较一下。有明一代,除去洪、宣之外,赶上南京地震最多的是弘治,十三次,其次是成化,五次,再次是永乐,四次,其他皇帝不过零星两三次。他们绑到一块,都不及洪熙、宣德父子俩。看来老天爷是真心不乐意啊。

迁都不成,漕运自然也得维持。于是京杭大运河得以保留运转,忠诚地为大明王朝服务到了最后一刻。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