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需要梦想,但刘妈想着依靠捡钱而
不是街面上没有没人捡的一毛钱,只是那个时候的物价可能会远远超过她的想象
就像曾经的rb人,可能他们永远不会想到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他们国家的物价指数会飞翔到了宇宙。
更不会想到某座城市里的房子会贵得让全世界咋舌
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总值就可以和国一国的地产价值相当
不是人们的想象力不够,只是因为这个世界
不过也许那个时候,一毛钱也可能没有了存
刘老四感觉到自己家里的气氛有些怪异,大刘有点羡慕刘老二可以从此走出省门,走向全国
甚至还有些懊恼
当年自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一方式呢
上师范大学至少每个月比一般大学能多好几十的补助金,如果节约一些也能凑合着过。
何况如果有时间了还能去校外勤工俭学,就像如今的他一样。
当初又何必把所有的希望都放
如果自己也能有老二这样的选择,他就不需要放弃了沪市交大的录取机会了
每次想起来他都觉得有些懊恼不已,可又不得不承认,家里的条件真得不允许他如此自私自利
可哪怕就是知道了这个道理,他每次听到了他同学们从沪市传来的信息,他依旧还是觉得心里不痛快。
“距离大学毕业还有两年也许我需要努力学习了,也许可以考那里的研究生。
本科去不了那就研究生再去
对了还可以再加上一个她”
大刘暗自踌躇满志的时候,一旁的刘老三也是有些嫉妒,也有些羡慕,可又能怎么办
她也想走出去啊可成绩不做主,能怨谁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她都是家里学习最好的孩子,可为什么上了高中就不一样了呢
仔细想想似乎是从上高中以后。
可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好像是从理化开始的,这让她不由得想想当初如果自己也和老二一样选择文科班,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也许吧谁知道呢
当初的她也是因为害怕背诵默写的科目太多才坚持留
看着老二就此天涯海角的去外边儿闯荡江湖,而自己依旧还是要留
虽然说大家都是师范大学的学生,可说起来老二是重点大学,而自己却是一个普通大学的。一样的书,一样的家庭,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家里最不满意的人应该算是老刘同志了。一脸的愁,一脸的怒,是个人都能看到。
儿子女儿都考上了大学,按理说是个大喜事
可他最中意的儿子要去遥远的地方去大学,那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儿子不好养啊可要是养好了那就是他未来生活最大的财富和依靠。
可再好的儿子,远处千里之外,那他还能指望的上吗
更不用说眼前的困难了,大儿子上大学,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就需要三十块钱,老二远
何况还有老三也要去上大学,女孩子吃得比男孩子少一点,可女孩子们不得有更多的其它开销吗
算下来,光是三个孩子上大学一个月就至少需要一百三十块钱。
而他们夫妻俩就算是不放假,月月都能按时
而剩下来的钱还需要每月给老家村里的老人一家五块钱,最后留给他们夫妻和小儿子的生活费只有不到二十块钱,怎么可能够用吗
老刘同志想想都觉得害怕啊
单位放假快有半年多了,他们夫妻俩这一段时间被逼无奈地走出了单位,
可这样摆摊子挣钱的日子能够持续多久呢
别说是他自己了,就是那些市场的管理人员都觉得不可能长久,尤其是最近好多企业的效益不好,出来想办法挣钱的人越来越多。
原本最开始一天就能挣小一百的好日子已经逐渐变成了一天最多也就三四十的样子,如果赶上刮风下雨的天气,还有可能颗粒无
幸亏如今的大儿子已经基本都不用他再给生活费了,最多也就偶尔给一点零花钱。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
老二和老三是不是也能这样呢如果他们也能
老刘同志想问一问,可却张不开口。
再怎么说,也不能要求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不务正业吧
可要是不说,未来家里的日子过得可就要紧巴了
若干天了,老刘同志几次三番想张这个口,可几次嘴张开了,却说不出口。
刘妈妈其实也觉得家里面经济一定会非常紧,但她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千万别生病,每天更早的出摊更晚一点的摊,多卖一点就是一点,多挣点就是一点。
再咬牙坚持坚持,大不了再拼命努力几年,以后就会慢慢地好起来的。
全家人都有些莫名其妙的怪异气氛,所有人都
只有刘老四过得没心没肺,整天都乐呵呵的样子,拥挤的家里面终于有了自己可以书学习的地方了,也有了可以一个人谁觉的小家了,而每天都喜欢说教自己的三姐也离开了,日子过得不知道会有开心哦
“老四,你可要好好书了,真得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那么笨了,那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碎碎叨叨,即使是临走,刘老三依旧还要做最后的交代,一个交代就浪费了刘老四一个多小时,而解答刘老四的问题只用了不到一分钟。
再怎么说,刘老四也是号称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啊
弟弟百思不得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