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想公剩觉西都乐续
正
“王上真是这么说的”
作为当地东都军主帅的朱老三,有些诧异和震惊的看着来人道
“主上交代的很明白,虽然你家大郎走错了路,但是
作为传话的亲事周虞候小七一本正经道
“王上真是对我朱氏恩重如山、如海了啊大郎朱友裕,大郎他又有什么舍不得的么”
他不由有些老泪纵横态道
说实话,对于这个结果朱老三依旧有些难以置信,要知道按照历代以降的惯例,因为这种谋逆反乱之事而相互残害的父子兄弟还少见么;他也是抱了万一的心思不想亲自处死自己一贯看重的长子,才将其直接送到长安去的,如今能够得以活下一条性命来,有机会将血脉宗嗣传续下去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但是前来传话的人所代表的身份,也是切切实实做不得假的;别看对方只是个行走帐下的亲事虞候,却是
现如今这第一批学徒队的成员几经患难和变乱之后,幸存下来的不过十数人;但是如今无不是身居军中的机要职责或是关键位置;以至于被世人牵强附会的连同后来几批学徒队的成员,称作“生徒派”或是“随扈十三郎君”。
而这位周小七身居其中看似最貌不起眼而没有什么存
放
那意味着这位很可能自有足够忠诚而内敛的一面,而生性不喜张扬;另一方面,则就是这位同时负责着最为机密和要害的事务,所以非到必要之时绝少又出面的机会。但他一旦公开露面之后,同样也代表着尤为重大的干系和事宜,或者说是代表了那位王上的决心和态度。
所以,
“如今蒙督府恩德雨沐,令我辈武夫不至宝剑蒙尘,尚能为国建功于外,为子孙继续谋求功业前程。。”
“诸位以为如何,就管
“但若是有人该说明白的时候,却是暗
相对于掷地有声的朱老三,这些军将们却是当场哗然大惊的轰声议论纷起。有人当即露出毫不意外或是释然的神情,也有人反应平淡和冷静的左右观望,或又是打定主意不先开口只随大流而动;但同样也有人不以为然或是不为所动,或又是由此悲观失望的。
而又变成嘴上充斥着忧心忡忡或是深思熟虑的质疑声
“敢问都率,此事当真,不去不行么”
“莫不是要分化和消磨本军的手段。。”
“难道中原将定,就要卸磨杀驴了”
“我辈真要因此埋骨域外了么”
毕竟,相对于早已经有所心理准备和相对认清现实的朱老三,及其个别亲信心腹所属;这些相随有年的老兄弟和部下们却是相对要反应迟钝,或是多少不那么敏感一些。但是现如今随着河南道的大部平定,就算是愚笨的人也能感觉到某种,世事已变而完全不如过往的隐隐味道。
其中最明显的兆头和迹象,就是体现
毕竟,那些普通士卒可看不到多少长远的利害关系与得失。
也只有少数平时素来亲厚士卒而不乏慷慨散财以待的将领,才能
而
现如今,虽然有些人还多少抱有一些侥幸,指望着这一天不会到来或者说是会姗姗来迟,但是事到临头之后还是难免显出难以割舍的肉疼和情切来。正好借了这个机会一起倾诉和
然而过了足足半个多时辰之后,就
却是当年老义军中仅存下来两位元从骑将之一的李谠为首几名年纪偏大的将领;而与之争辩不下的则是寇彦卿、马嗣勋、王武等几位特色鲜明的年轻新锐;而这时候,朱老三也虚空摆了摆手,顿时就令他们暂时息声,这才说道
“督府自由交代,此事自然是听其自便,愿者往从。。”
听到这句话,
“但,我将亲自率兵以襄盛举,为国扬威域外”
“都率”
“万万不可。。”
“都率千万慎重啊”
“我心意已决,无须再言”
然而朱老三丢下这一句话,却是毫不犹豫的转头就走,将他们这些劝说声数甩
至于作为当场反对的一小戳顽固不化和不知进退的异见分子李谠等人,看来新朝之中已然没有他们再继续存身的位置了,只怕最后连求得一富家人、田舍翁的机会都没法指望了。因为,为了其他人的安危干系,于情于理都没法再容留下去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了眼顶盔掼甲掩身
事实上,
像是诸葛仲方毫不犹豫的上书表示待到河北平定后,愿意就此交出军队接受新朝的整编,就此到两京去做一个悠游乐哉毫无眷恋过往的富贵闲人。
而曹翔则是直接上表表示自己已经厌倦了征战杀戮,希望能够就此遣散剩余的天平军所属,令其归还乡野安居乐业去。而自己愿意领一个屯田官的职位,到延边诸塞去为新朝开荒屯守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