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芷选择的那个谷集镇, 刚好是三弟媳她大哥当镇知守的地方。
开过大会后,以姜二伯、陈地主、胡嘉鸣等人为首的一整个大团队,浩浩荡荡地抵达谷集镇。
选地、勘测、动土
姜白芷所
分院建立过程中,被派遣过去的大夫跟护士都没有闲着,直接就
而且, 二伯他们还
将近一年过去,分院才真正能住人。漂亮驱虫的植株被移植进去,常用的药材备置起来,只能
谷集镇姜氏医院的员工宿舍足足五层楼高,做了两栋,每层楼都有二十个单间,正规的大夫跟护士能每人分一间房,夫妻只分一间但是每月会给额外一点补贴;护工、看门的、卫生人员是二到四人拼一间,刚开始人少,两个人拼一间,等人多了才会往上加。
有之前义诊的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开作坊的,也成功
有他们的加入,禹庆城原先一些被打压的“闲人”们有许多岗位可以应征,只要顺利上岗,通过实习期,就能稳定、长久地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还不怕被官兵捉去坐大牢。
这倒是侧面加强了禹庆城的治安效果。
禹庆城渐渐变得跟相邻的文赋城一样繁华安定,这是当地官员真正的实绩。时任文赋城城知守的郑父,再次升迁,成为南都督,统管南方六座城池。而之前作为谷集镇镇知守的郑大哥,则是同样升迁,不过并未直接取代他爹的位置,而是调到与文赋城相邻的律盐城做城知守。
姜白芷等人反正跟郑家牵扯很深,直接跟着他们父子的官路走。有郑父做南方六城的都督,他们可以
不过,他们还是稳扎稳打,先
知守是有实权的官职,李四他哥明着是平调,实际上算是升迁了,这还是由于他家
李尔当上了知守,便与弟弟联系,让他快点把玻璃作坊开到自己所
李四过去了,姜白芷也过去了。
反正姜白芷每次挑分院地点,都以“最好地方官就是自己人”为第一标准,然后再考虑别的。
就这么着,官、医、商互相推动着,导致原本
为了避免朝中父子皆重臣,郑大哥的官位一直被压
而李四的哥哥李尔,原本可能就一直
以后李家就不是朝中无人的状态了,李尔或者李四的子孙想当官,只要先考过科举,得了官缺,然后
跟郑家父子、李尔关系亲密的官员很多,
不过,杨二郎他们的作坊,大多聚集
他们的小半产品,是被卖到周边其他国家去的呢,这么丰富的买卖,让锦华国不再单一依靠丝绸赚外国的钱,变得越来越富有。国库丰富了,就有能力养兵,有资金准备更好的兵器。周边小国有直接主动做附属国的,大一些的国家,也根本不敢惹锦华国。
锦华国国内的人们,种地的人靠着新的农具、新的作物、新的种植理念,每个人能种更多的地、成更多的粮食;还有人
很少有穷的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家了,大多人手里有钱,不愁吃穿,就开始注重享受,会去看戏、喝酒消遣,买更好的衣服、吃更美味的饭,以及给孩子更好的培养。
由于医院跟大多数作坊,招人不限男女,使得人们
只是,除了小学馆的费,大多每年一到二两银子之外,其他方面的学习费用就比较高。医院所有的分院开成之后,大夫们不再免费徒,而是
而进入学徒班,是要交费的。
其他需要技术的工坊,培训班都需要费。就连做小吃的厨子,都不怎么肯免费带徒弟了。
为了孩子有钱学东西,人们就有意识地控制生孩子的数量,大部分人只想生两三个,家里勉强能负担得起。还有一部分,则是生到有儿子为止。
因此,即使锦华国越来越繁盛,国内人口的增长,倒是一直挺稳定的。

南北东西之间,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别的原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也不知道,大哥大嫂、子仪他们有没有想家,
下班后,姜白芷等杨二郎跟孩子们回来,一起
杨二郎给她拂过额前的碎
之前为了开分院,总院的很多早期优秀弟子都被派出去,其中也包括姜白芷的大嫂赵玉兰、还有大弟子郭子仪。
二弟子胡嘉鸣掌管的分院离曲陵镇稍微近些,虽然他把一家人都带去分院所
可大徒弟郭子仪带着他的妻子儿女、还有年迈的父母,去了更远的东边落户,即使道路都是宽敞的水泥路,他回曲陵镇一次也得花上将近一个月,实
姜白芷还挺挂念这个大徒弟的。
另外就是大哥。大哥是开织布坊的,刚开始曲陵镇这边的织布坊,是跟二哥对半分成,后来再继续扩张,需要耗费的心力就多,二哥本身靠着设计制作各种便利的农具都能赚很多钱,二嫂也有染布坊,就拒绝了大哥继续把新开的作坊也分一半利益给他。
开新作坊,主人家只需要选个信任的代理人,安排好新作坊的生产就行了,以后时不时过去抽查一下账目,不需要
不过,由于姜白芷不断开分院,后面可供选择外派的擅长妇产科的人才不多,这些人大多还是姜白芷跟赵玉兰联合培养出来的,有些人不太愿意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最终赵玉兰提出她可以过去。
那会儿,赵玉兰跟大哥姜白术都有三个孩子了,再加上大哥前妻留下的孩子,要是她去外地,大哥跟孩子们要怎么办
姜白芷本身也不太放心赵玉兰出去,赵玉兰的性子太柔和了,怕她
没想到,大哥愿意带着孩子们跟赵玉兰一起离开。
照大哥的说法,虽然他没能从爹那学到什么医术,但他媳妇厉害。如今媳妇是为了完成妹妹
于是,他就跟赵玉兰夫妻俩,带着四个孩子,一起去新的分院那边落了户。大哥就近管理那边的作坊,赵玉兰作为通妇产科的女大夫,是当地姜氏分院的副院长,他们的孩子有跟着赵玉兰学医的,也有打算继承作坊的,反正都过得不错,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那地方离曲陵镇太远了,回来探亲一趟都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别说姜白芷了,二哥跟小弟他们一家子都挺想念大哥大嫂的。
至于三弟,则是带着他媳妇去文赋城城里定居了,方便他媳妇去探望哥哥一家。至于岳父大人,由于他人
小妹也跟着她丈夫,常年
想到外面的家人们,姜白芷无奈地摇摇头,感慨道“我只是没想到,我们一家子会分散到各地去罢了。”
最初穿越过来,她想的是一家人和和美美过一辈子。
后来
没想到,他们一家人都有了赖以生存的技艺,各个腰缠万贯,可却没能都留
就连她姜白芷,也大多只住
“换个角度想,要是当年你爹没选择
“这倒确实”姜白芷笑开了,眼角有微微的皱纹,“不过,我这么
这件事算是个意外之喜。
就跟当年二伯他们找到姜白芷一样。
做游医太辛苦,只要是找上门的,最后都留
女孩子要难寻一些,不过,听闻姜氏医院的名号,有些女子说通丈夫带她去寻亲,或者看病时顺便提一嘴,拜托当地医院帮忙问一问,有没有她们兄弟
就这样,许多分散了很多年的兄弟姐妹,居然靠着医院重新联系起来,实
“娘,要是我长大了,要去很远的分院做大夫,你会不会生气啊”小儿子小心地问姜白芷。
姜白芷揉揉他的头,“分开了又不是见不到了,娘不会阻止你去做什么。”
“唉,要是马车能跑的更快一点就好了。”小女儿托腮抱怨道,“那娘想谁就能立刻去找谁,不用
虽然如今的水泥路很平整好走,加快了马车的速度,可马车毕竟是靠马来拉的,马最快的速度就那样,而且马也会累,需要休息、吃喝拉撒,就没法真正不停地赶路。
二儿子打了个哈欠,用手指
姜白芷笑弯了眼。
二儿对医术不怎么感兴趣,但跟着他二舅了解过许多新工具的设计过程,当年的织布机、纺纱机怎么做出来的,后来加快农户翻地速度的犁、还有其他减轻种地负担的农具的设计理念,他都跟着学过。他很喜欢这种创新、创造的过程。
他一直
“娘,我会努力快点把这样的车子做出来的,到时候,你要是想大舅他们,就能乘我做的车子过去啦,我会把车子做的又快又稳的”二儿子拍拍胸脯保证道。
姜白芷笑着看他,说“好,那娘就等着笛澄做出又快又好的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