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至庸又回到了秦王逼宫的那天晚上。
刀架
他弓腰垂手假意臣服,
术业有专攻,身为一个纯粹的文臣,谢至庸的身手既不敏又不捷,如何能比得过秦王的护卫
他还没来得及把秦王的剑完全拔出来,就被护卫们斩杀于乱刀之下,快得秦王都没来得及阻止。
看着谢至庸血肉模糊的尸首,秦王叹了口气“国之栋梁,可惜了。”
和第一世的剧情并无太大差别,谢至庸又又得了“文忠”的谥号。
死了两遍的谢至庸懵头懵脑地
呵鬼话连篇,为君忠有何不对魑魅魍魉一肚子的鬼蜮伎俩,知道什么是忠君爱国吗
不过这个鬼魅的话倒也有几分道理,秦王势大,他若强来,恐还是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不如示敌以弱,觑准机会再见机行事。
刀架
这一次他装得久了些,利用秦王对他的礼遇,联络了一班子先帝的死忠心腹,
镇守大同的乃是皇后的嫡亲兄长,小太子的亲舅舅承恩公刘宪。
这位不世出的将才手握重兵,盘踞西北多年,又是小太子的血亲,小太子要是得了他的庇护,必能擒拿逆贼夺回皇位。
谢至庸携小太子潜逃,走的是一条血淋淋的路,最先死的,就是中宫皇后太子亲母。
太子虽然年幼,毕竟是合法顺位继承人,秦王不可能放松对他的看管,皇后为了给谢至庸创造机会,领着亲信携了刀兵
为了防止秦王的党羽察觉他的计划,谢至庸偷走小太子之前没有给谢家人透漏一丝一毫的口风,等秦王
后,毫无准备的谢家阖族六百余口,除了身高不足三尺的孩童,其余诸人皆命丧黄泉。
逃至半路的谢至庸听闻了这个消息,痛煞心扉,呕了几口血出来。
远
双方一见面,承恩公就跪下给谢至庸磕了头:“先皇慧眼识人,太师果然忠义,秦王不忠不孝不义,趁太子年幼窃国,其行可耻,其罪当诛,还请太师
榭文一
本朝立国不过百年,外有强敌屡次寇边,内有水患洪涝频
谢至庸永远不会知道结果了,那个没了下巴的鬼魅来到他跟前一晃,他的记忆就此断绝了。
看完原主的记忆,秦意岚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小太子只得两岁,古代医疗条件低下,婴儿夭折率极高,就算没人害他,能不能养大都是两说。万一小太子没养大就嗝屁了,一群死忠保皇党们该怎么办
再说承恩公,太子太过幼小,要跟秦王争天下必然是以他为主力,他要是真保着太子得了天下,还会舍得把自己亲手打下的万里江山给太子坐吗
九边重镇屡有外敌来犯,南边海域也时有倭寇滋扰,万一叔侄争位时顾及不到边疆,被外敌侵入国门怎么办
战火一起,会有多少青壮将被强征入伍又会有多少民夫将被被迫去战场服劳役数万万的百姓家,得平添多少深闺梦里人
打仗打的是钱,是粮,兵马未动粮草就要先行,双方兵马交战,要消耗多少钱粮这些钱粮哪里来最后还不是要落到饱受兵灾之苦的百姓身上
谢至庸牺牲了整个谢家的“忠”,真是让人一言难。
揪了揪下巴上的山羊胡子,秦意岚倒吸了一口凉气暗暗思忖下次遇到老板一定要找ta讨要些功法来。
封建社会太特么危险了,皇帝们个个都是说杀人就杀人的狠角色。而且这该死的时代一点儿都不讲究人权,杀就杀吧,还要想着法子折磨着杀。
除
了常见的斩、绞之外,还有凌迟、枭首、戮尸等等酷烈的刑罚,花样极多,十分可怕。
秦意岚的锻体诀只有初级,再练也只是凡胎,别说那些奇奇怪怪的杀人方式了,就连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刑罚她也遭不住,除了寿终正寝,她绝不接受任何其它的死亡方式。
这万一遇到了意外,她必须要有能保命的技能,不然岂不是眼看着刀斧加身却无计可施,那也太悲催了。
想到刀斧加身秦意岚就是一个激灵。
皇帝已经不大好了,眼看着就是这几天的事儿了,为了这,包括谢至庸
再沉迷修仙的皇帝也是皇帝,自有其帝王心术。
谨身殿大学士陈如维
陈如维一死,陈党必然分崩离析,各自为政。
谢至庸虽因治水有功晋身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内阁三辅臣之一的次辅,可他只掌了个无权无钱又无势的工部,就算把他放到首辅的位置上,陈党一脉也必然不会听他调派。
如此内阁即可形同虚设,权力下于六部,而六部官员互相牵制,则不至于一家独大。
太子年幼,若有人心怀不轨觊觎皇权,首先得把其余人都踩下去,不然一伸手旁人看着眼热,肯定也会跟着胡乱伸手,那最后就是谁也得不了好儿。
因此,想要图谋不轨之人必得先把权柄集于一手,才好去挟制太子。
所以朝堂愈乱,拢权力这事儿就愈不好做,情况于太子就愈
大权独揽的首辅陈如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太子变为他手中的提线木偶,所以他是皇帝临死前必然要除掉的人。
陈如维虽然结党营私爱权了些,可他人还真不错,秦意岚不舍得他这么白白去死。
众所周知,河工是最耗银子也是最能养出硕鼠的工程,谢至庸治理黄河时,陈如维一力支持,亲自督办拨款拨粮诸多事宜。
他曾给手下的党羽下了严令,至他手中拨出去的钱粮,到谢至庸手上时不得少于八成,
彼时钱粮运输路途损耗极重,损十之四五已是常态,损十之五六也屡见不鲜。陈如维这道严令一下,沿途的官员们非但不敢截留,甚至还得倒贴才能补足损耗。
若没有陈如维
秦意岚吹灭了屋里那只蜡烛,撩起官服下摆,踮起脚尖跑去隔壁敲窗。
宫内的值房小而窄,秦意岚不过轻轻敲了两下,窗子后就一声轻轻的喝问“谁”
“我。”秦意岚压低了声音“别点灯。”
陈如维听出了他的声音,轻轻的把门开了一条缝儿,秦意岚闪身进去“阁部官员们对内阁官员的尊称,爷爷明朝人对皇帝的口头尊称就要不好了,你快出宫去吧。”
她一开口就是这么刺激的话,把陈如维吓了一跳“爷爷不好了可是内宫有消息传出来让我出宫是何意”
秦意岚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贴
怎么做把权柄过重的都杀了,再点了德高望重又无实权的来辅佐
要说权柄,满朝文武谁能及得上他陈如维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秦意岚感觉到他的颤抖,轻轻推了他一把“速速出宫去吧,走小火者们干杂活的低等太监的偏门,许是能逃过这一劫。”
“逃得这一时又有何用。”陈如维踉跄了一下靠到了墙上“爷爷若有这个心,我又如何逃得过倒不如就呆
“那倒不一定。”秦意岚幽幽一叹“太子才得两岁,诸王俱已成年,爷爷想让太子继位,怕不是那么顺利。”
陈如维的眼睛
麻蛋,秦意岚气得只想骂娘,皇帝要是不知道,你特么的难道还要跑去告诉他不成这家伙不会也傻到死都要忠的地步吧
“阁部,此时危机四伏,生死就
秦意岚说完这话直接出去
了,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他不走,自己走,省得秦王一会儿来了再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
出了陈如维的屋子,秦意岚溜进自己的屋子把官袍穿好,牙牌印囊都挂
一切准备停当,她探头探脑正要出门,一队披盔戴甲的大汉将军锦衣卫的一部分,皇帝的私人禁军执刀提枪,
得,这下想走也走不脱了,秦意岚恨得给了自己一耳光,早知道不穿这罗里吧嗦的官服了。
作者有话要说有明一朝人们对皇帝的口语称呼历经了许多变化,朱重八老先生
到英宗时就渐渐变成了“爷爷”、先帝叫“老爷爷”,至万历年间,因太监谄媚,
其中嘉靖皇帝比较特殊,这个家伙因为修道,给自己封了个“万寿帝君”的称呼,所以臣子们都称他“帝君”或者“道君”。萤觉得这称呼真的很牛批哄哄啊,比他祖宗和后辈儿的称呼都高大上多了。
这些称呼都是平日里口语所用,时人笔记里都能考据出来,正经写
感谢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叶闻2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