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雨声淅沥。
钟声
勤政殿暖阁,一片昏黄灯火
皇帝李昌坐
翰林学士取出一沓文书,恭敬地递上去,小太监接过,送至御案。
“皇上,这些是北河中游河段河道桥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水运的章程。”
李昌没有抬头,抬手示意待诏传看文书。
翰林学士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
他的官职比殿中几位待诏高,但是绝不敢小瞧这几个待诏。数月前,李昌从官员中选拔擅长文学者,置待诏四人,命撰拟诗文,起草诏书,四人虽然官秩不高,却是李昌最亲近的顾问,显然李昌不满朝中几位宰相表面上遵从他的旨意,背地里却拖拉敷衍,于是以待诏来分割宰相的权力,同时也是
李昌看完折子,沉吟片刻,问几位待诏“汪侍郎固然稳重,且经验丰富,但毕竟年老,你们看派谁做他的副手”
待诏们放下文书,认真思索,说出自己举荐的人才,有说工部的主事,有说阁中那位年轻的编修。
李昌皱眉不语。
翰林学士心里一跳。
昨日,河东送来一份加急奏报,今年开春以来北河上游开河之势凶猛,河川泛滥,多地决口,形势严峻,且又逢连日阴雨,河水暴涨,有州县出现疫情,沿河官员焦头烂额,已有官员请求开仓赈灾。
这份急报正是翰林学士送到勤政殿的。
今天早上大臣还
翰林学士望着落
皇上拔除了心腹大患,却致使君臣离心,只能提拔年轻官员、尤其是寒门出身的官员来巩固皇权,继续削弱世家大族,而世家绝不会洗颈就戮。
翰林学士沉思间,暖阁里安静下来。
李昌抬眼,看向翰林学士。
皇帝的目光刚落到身上,翰林学士立刻挺直脊背,道“皇上,臣举荐一人,传胪谢嘉琅。”
待诏举荐人选时,翰林学士一直低着头,看不到李昌的脸色,但是他听李昌迟迟没有开口评价,猜出李昌肯定不满意待诏举荐的人,心里立刻飞快闪过好几个人名。
翰林学士没见过谢嘉琅,不过谢嘉琅的名字早已传遍朝堂。
去年皇上赠他美玉,其中深意,其他人看不懂,朝中官员心知肚明。今年殿试,谢嘉琅补试,朝中上下都以为皇上会借机封赏谢嘉琅,然而皇上
翰林学士对那些宗室嗤之以鼻,他掌文书,知道礼部暗中扣下了谢嘉琅的文牒,而礼部之所以敢扣下文牒,是因为皇上还
皇上连借口理由都没有想,只越过翰林院挑了几个待诏,就分走宰相的权力,让翰林院上下心惊胆战,却
翰林学士告诫自己同样为官的兄弟子侄,谢嘉琅此人,亲近也好,远离也好,不必刻意,不过他们必须记住一点,不要随便得罪谢嘉琅,他是皇上的人新待诏只是皇上出一口恶气的棋子,随时可以提拔,也随时可以弃之不用,他们根基浅薄,被大臣仇视,一旦失了圣心,前途难料,而谢嘉琅
翰林学士揣摩圣意,皇上要他举荐人才,他不如举荐谢嘉琅,一来事出仓促,他也不知道举荐谁更合适,二来不管皇上心中属意之人到底是谁,这个答案都不会出错,而且还能示好于谢嘉琅。
果然,听到翰林学士的回答,李昌神色温和,嗯了一声,示意待诏写下谢嘉琅的名字。
待诏继续推举,最后圈出四个人选,等明日早朝大臣商议后再定。
第二天,去礼部询问文牒的谢嘉琅受到急宣,进宫觐见。
李昌命汪侍郎前去河东主持防汛,任命谢嘉琅为副手,协助汪侍郎督促赈灾,抚治救济灾民。
当天下午,宫中太监送来办好的文牒、印信,为卖弄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是为了结交谢嘉琅,太监说了很多宫里人才知道的消息,末了,笑着提醒谢嘉琅“谢大人能担任汪侍郎副手,一定要谢一个人。”
吕鹏陪太监说话,好奇地问“谢哪位”
“谏议大夫庞大人,谢大人毕竟年轻,今日早朝上吵得不可开交,快散朝时都定不下副手人选,是庞大人站了出来,说谢大人的家乡江州也多水患,从小熟治水典籍,写下的治水论得到先生赞赏,而且谢大人来回平州城都经过河东,熟悉河东地貌,为汪侍郎副手,汪侍郎如虎添翼多亏了庞大人力荐谢大人,才能说服其他大臣,最后选定谢大人。”
送走滔滔不绝的太监,吕鹏一脸茫然地回头看谢嘉琅,“你不是才刚刚得罪那个姓庞的我正提心吊胆,怕他联合梁公的门生打压你,他怎么反倒帮你说话”
谢嘉琅双眉微皱,提笔铺纸,开始写信。
吕鹏看他神情严峻,急得搔头抓耳,围着他转来转去。
谢嘉琅一语不
吕鹏心急火燎,送完信回房,谢嘉琅看他一眼,“等到了河东,你继续往北,回平州城去。”
“我还是跟着你吧,不然没法对九娘交代。”吕鹏想了想,摇头拒绝,“这差事是不是很棘手姓庞的想害你假如你办不好差事,他夸你的那些话就成了笑话,他捧杀你,想败坏你的名声”
谢嘉琅将写好的几封信推到一边,重新铺开一张纸,手里的笔停了停,看着太监离开的方向,“不止如此。”
吕鹏没听明白。
谢嘉琅低头,提笔继续写信。
吕鹏细想了想,倒吸一口凉气谢嘉琅婉拒诗会邀请,庞禄
“你打算怎么办”吕鹏不禁想到自己父亲卷入风波后一家人的遭遇,寒毛直竖,担心地问。
“我所能。”
谢嘉琅回答得很镇定。
看他气定神闲,吕鹏沉默一会儿,笑了笑,自己白担心了,谢嘉琅能看明白庞禄的刁难,一定也能想出应对之法。
“还有什么信要我送出去”
“这封给文宇,这封给先生,这封给二弟”
谢嘉琅把信交给吕鹏,一封封交代清楚,目光落到纸上。
他是有疾之人,性情坚韧,从小经历太多变故,即使事出突然,他并不惊慌,半个时辰内就把事情安排好、
轻重缓急可以分清楚条理想到谢蝉,他清晰分明的思路忽然一片混乱。
这是他应该做的事。
把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他才能冷静下来,不去想其他的事。
现
再怎么克制,一旦
这滋味是苦涩的,而他没有抗拒,因为唯有苦涩时他才会放纵自己去遐想。
他会履行对六叔的承诺,去见谢蝉的意中人。
谢嘉琅落笔。
连绵的阴雨中,北河从嘉县段到惠济县,长约百里地,接连
李昌定下钦差人选的第三天,消息就通过朝廷的加急信报送回河东。
这日,谢蝉和范德方
商队杂役去打听消息,回来禀报“公子,这些人说钦差大臣要来嘉县了,听说钦差大臣已经对着当今圣上立下誓言,只要一来就
谢蝉皱眉。
范德方以为她
谢蝉摇摇头,她不是
有人想逼钦差大臣放粮
范德方愣了一下,醒过味来,拍一下大腿,“还不是那些父母官北河沿河人口市镇密集,农田也多,眼下汛期还没过,粮价已经涨成这样,徭役民夫都被赶去大堤,接下来的春耕肯定荒废了,粮价还得涨我们家常和做官的打交道,我猜那些仓库肯定早就空了,他们怕官帽保不住,故意放消息,等着钦差大臣来担骂名百姓哪管那么多,流言传得多了,他们就信了。”
谢蝉抬头望向京师的方向,本地官员暗
他们继续赶路,赶
谢蝉刚睡下,楼梯噔噔蹬蹬一阵响。
随从带着本地商号的人赶过来,拍响她的房门“九娘京里传来消息,谢大人来河东了”
沉睡中的谢蝉猛地睁开眼睛,起身拉开房门。
随从跑得满头大汗,垂手道“九娘,我都问清楚了,朝廷派来主持河汛的钦差大臣姓汪,汪大人的副手姓谢,到处都
商户消息最灵通,得知钦差大臣要来,已经
谢蝉呆住了。
告过长公主状的谢大人,只可能是谢嘉琅了。
楼梯又是一阵脚步响,护卫背着受伤的范德方走上来。
范德方趴
一阵夹杂着潮湿水气的凉风拂过,谢蝉冷静下来,点点头,又摇摇头。
“四哥,我等不到明天,想现
范德方看一眼窗外漆黑的夜幕,点头,“好,我们这就出
他们立马拾行装,连夜出
本地富商早就派人守
范德方点头,问“钦差大人到哪里了”
来人答说“听说已经过了汀县,再有八十里路就到这里了。你们不要
范德方谢过来人,回头。
谢蝉站
范德方安慰她道“我们找最近的客栈住下,再多派几个人守
谢蝉叹口气,“四哥,人人都知道钦差大人的行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古怪”
范德方一愣,道“钦差要来的消息早就传扬开了,做买卖的都有门路探听消息。”
谢蝉摇头,没有说什么,只是心里不禁忐忑。
谢嘉琅赴任路上不会惊动那么多人他会不会和汪侍郎分开走假如
她一边等待,一边胡思乱想。
等了两日,谢蝉下定决心,她已经来了,虽然心里一团乱麻,但是她很确定一件事,她要见到谢嘉琅
其他的事等见到他再说。
想清楚这些,她更急迫了,一天几遍派护卫去官道打听消息,自己守
这日,雨仍然没停,天刚擦黑,官道方向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飞奔而来。
“钦差要到了车马即刻就到”
谢蝉手心
范德方坐
黯淡暮色里,一支十几人组成的队伍撕开山谷间的重重雨幕,策马由远及近,周围群山肃立,天色阴沉昏暗,十几匹毛色
靠
那些马跑得飞快,为首的随从看到路口有人等着,完全没有放慢速度的意思。
谢蝉带着人退到路边“我们先后退。”
转眼间,队伍已经从他们眼前疾驰而过,没有停留,下了路口,直奔驿站而去。
他们气势汹汹,范家护卫没敢上前。
随着队伍中一人的手势,所有人勒马停下,飞扬的尘土里,轰雷似的蹄声戛然而止。
官差看了文书,点头哈腰,一叠声吩咐小吏去为钦差大人牵马。
驿站外,范德方问谢蝉,“你看到谢大人了吗”
谢蝉摇摇头,难掩失望之色。
那些人都身穿锦袍,背负长弓,腰悬弯刀和箭壶,体格和他们的坐骑一样健壮,分明是武人,每个人头上戴斗笠,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相貌,等他们下马时,她一个一个辨认过去,除了被簇拥
他果真没和汪侍郎同行
范德方看谢蝉脸色不好,忙道“刚才那位一定就是汪大人,我们送张帖子求见,汪大人肯定知道谢大人到哪里了,说不定谢大人就
谢蝉点头,眸中阴霾散去,笑了笑,汪大人来了,谢嘉琅不会离得太远,她再等等就是了。
身边的范德方突然咦了一声,指着院门处,惊讶地道“九娘,你看这位汪大人,真年轻。”
谢蝉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
夜幕笼罩下来,驿站已经点起灯笼,官差打躬作揖、小心翼翼地簇拥着队伍往里走,人群当中的男子摘下斗笠,回头,漫不经心地扫一眼身后的细雨。
摇曳的灯光落
如范德方所说,那是一张年轻的脸,剑眉凤目,英武俊朗,灯火
谢蝉一时没反应过来。
不过莫名的,她觉得对方有些眼熟。
下一刻,一声轻响,马鞭从谢蝉手里滑落。
那道阴沉的目光扫了过来。
谢蝉呆立不动。
一瞬间,前世种种和今生铺天盖地,同时轰轰烈烈席卷而至。
下意识的,谢蝉俯身,双手伸进泥泞里,紧紧扣着马鞭。
她没有想到,钦差会是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