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换女成凤 > 第210章 兰亭集序
桓温现
桓温虽然情场失意李夫人被南康长公主接走了,但是官场得意,他越
不过,
王悦说道“打仗除了兵就是钱,兵的问题利用皇帝庾家的忌惮解决了,但是钱的问题比较难,国库每年的税有限,支撑不了大晋北伐的钱粮。你回西蜀,只解决了大晋腹背受敌的问题,西蜀的税银还不够大晋军队过江。”
桓温面露难色,“大晋这些年政局稳定,人口增长,荒地变良田,可是税银并没有明显增多,就那么一碗水。皇帝是个明君,已经很节俭了,连造价四十两黄金的射箭靶场都舍不得,大晋要积攒能够北伐的钱粮,恐怕我有生之年都很难见到。”
王悦说道“所以这第二件事,就是开源的问题。大晋这些年的繁荣,税却不显,是因我父亲当年的侨寄法,所有南渡来的中原难民都保留原来的籍贯,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徭役。那时候我父亲是权宜之计,为了方便中原人
“可是现
如果中原人也交税,那么大晋每年的税起码能翻两倍
桓温激动的算了算数目十年,不,八年就能攒够钱北伐了
桓温热血沸腾,不过,他依然有顾虑,“侨寄法乃是老师的父亲所定,当年中原人因此法才得以扎根江南,我现
中原文明就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明,所以乡土意识占据主流,对家乡有根深蒂固的情节,这种情节使得人们都不愿意离开家乡,直到永嘉之乱,中原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到了江南,依然不肯改户籍,以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中原。
王导为了顺应民心,就
桓温家族也是南渡士族,属于白籍,不用交税。但是桓家曾经被灭族过一次,家族人口和家业都有限,所以交税对桓家而言不算什么。
但是像琅琊王氏这种大家族,家大业大,每年要交税的数目惊人,就像割肉一样,桓温可想而知其中的阻力。
如果推行土断,士族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王悦说道“琅琊王氏,颍川荀氏,高平郗氏、还有最近崛起的陈郡谢氏这四个大家族都不会反对土断的。这个我可以保证,王羲之全家都
“我已经为你解决这四大家族,你至少少了一大半的阻力,剩下的需要你和皇上一起想办法。”
一步步怎么走,王悦早就铺好了路。
桓温大喜,“多谢老师”
王悦说道“我为你扫清障碍,你如今大权
前两年贪婪的士族们企图将山川河流都占为私产,这让王悦越
所以,王悦加速了挖掘士族坟墓的进度,桓温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铁锹,他栽培桓温,是为了这把铁锹更顺手,更听话。
桓温现
土断无疑会削弱士族的财力和人力。提拔寒门,是将士族霸占的官位强行拔走,让寒门也有机会当上高官。
桓温开始主持土断了。
当然引起了从朝野到民间的轩然大波,基本上南渡的中原人都反对,三十多年都交过税,服徭役,谁会愿意啊
中原百姓十分怀恋王导,都拿王导的侨寄法来反驳桓温,说他数典忘祖。
桓温被骂得紫石棱般的眉毛竖起,刺猬皮般的胡须也张开了,“琅琊王氏都没有明言反对,你们着什么急,难道你们都姓王了”
士族们快急疯了,王导之子王恬整天喝的烂醉,不问朝政,他们连忙去会稽郡请王羲之回来为王导的侨寄法摇旗呐喊。
好容易找到王羲之隐居之所,妻子郗璿说丈夫不
王羲之提前到风声,早就跑了,他和一群朋友
“永和九年,岁
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请他去建康声援侨寄法的士族们到了,痛述桓温搞土断,企图将江南黄籍和中原白籍混为一谈的事情。
王羲之最烦这些权力斗争,将兰亭集序一展,“这就是是是我的回答。不不不不不要来找我了。”
于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于是书坊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卖的最好。
清河也凑热闹买了字帖,打开念道“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清河将字帖放
王悦一看,果然如此,不禁莞尔一笑,说道“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写的真好啊,我们现
清河和王悦都已不再年轻,鬓微霜,从襁褓里就开始相伴,同甘共苦,一生一世一双人,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用兰亭集序表明了关他屁事,他只想逍遥快活的态度。

皇帝的舅舅家庾家为了避税隐瞒财富,私
皇帝真是个明君,居然一声不吭,没有为庾家说情。
皇帝也知道土断势

桓温对北伐志
可是现实是残酷了,司马家好像中了好皇帝不长命的魔咒,年轻有为的咸康皇帝只有二十二岁,就突然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当年因为明帝年轻早逝,小皇帝只有五岁就继承皇位,所以年号里有个康字,希望他身体健康,不要重蹈明帝早逝悲剧。
可是偏偏担心什么来什么,“咸康”这个充满祝福的年号也没能打破司马家的魔咒,皇帝临终前对顾命大臣们说道“朕有两个儿子,长子刚刚学会走路,幼子还
咸康帝到死都
司马岳继承皇位,封妻子琅琊王妃褚蒜子为皇后就是谢尚的外甥女。当年王导一手促成这桩婚事,以安抚谢尚,没想到琅琊王会当皇帝。
司马岳继位之后,不改成帝的国策,继续推行土断,融合南北,他性格温和,简朴自律,又是一个好皇帝。
这一次,大臣们害怕一口毒奶把新皇帝给“奶”死了,于是取了建元为年号,不再有康字,希望这个皇帝能够活的长一些。
可惜,建元帝也没有打破司马家好皇帝不长命的魔咒,当了两年皇帝就驾崩了。
大臣们哭啼啼的给他取了个“康”的谥号,史称康帝
二十二岁的太后褚蒜子抱着三岁的小皇帝继承了皇位,因小皇帝太小了,太后褚蒜子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