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中文网 > 网游小说 > 农门媳的并夕夕系统 > 第90章 迁府
李淳奕是从清平府赈灾官的位置上升上来的,他比清平府的上一任知府更清楚清平府的
原先的清平府是以府城为中心串起来的,府城里最为繁华,各地次之,乡下最为贫瘠,有官道纵横于府城与各县之间。
可是经过这次的雪灾后,清平府内的格局已经完全变了各地为了更方便地买到煤石、玲珑火塔以及其它的物资,都将路修到了临江县,临江县所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后,做的第一件事便很大胆,他直接上书一封,陈明临江县比原清平府府城更适合做府城的缘由,奏请朝廷批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
临江县的交通何止是超过远清平府城啊,这里的交通已经超过了东鲁之地绝大多数的城池,仅仅是比汴京城差一些,但若说东鲁之地哪个地方同外界联系最紧密,同盛唐、南明、大元的交易往来更多,汴京城都要比临江县差一点。
有渔民算过,临江县紧邻着的那条江上每天要经过的船只将近七百艘,雪灾期间建设的海棠港每天都有四五百艘的船只靠岸或离开,无骨鱼、锦鲤等水产早已远销南明与盛唐,棉花、棉布以及少数海外来的粮食也成为了临江县的特色。
临江县城内行走的外邦人要远超过汴京城,有难以计数的文人骚客赶来,亲眼目睹了临江县城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距离海棠港最近的夏家庄、李家庄为中心,客栈开了二十余处,而且一房难订,很多来得晚的游商订不到房间,只能跑去临江县城内住店打尖,李家庄的豆腐很有名气,往来的商人提到李家庄李氏兄弟做的豆腐,无不竖起大拇指的,更是传出了海棠港必食的美名。
李淳奕要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这可不是小事,朝廷内的文官们这个说行那个说不行,来来回回讨论了个底儿朝天,文官们就差撸起袖子打个面红脖子粗了,最终是皇帝下的令准奏
宋帝才不会
宋帝可以听信李淳奕
若是遇到其它
驻军还好呢,不用担心倭寇从临海县那边冲过来,坏了大好的形势,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元气可经不起折腾。
至于说宋帝的那些爪牙,只要不干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无事,说不准还能带动清平府这边的经济形势,他们多吃几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赚点铜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
清平府城要搬迁,这事可大可小。
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道圣旨,允了便允了,对于清平府衙来说,也只是临江县县衙转府衙,清平府府衙转县衙,府官们一并迁至临江县,其实没什么。这个年代的官员多数都是一个任期举家搬迁一次,大家早都习惯了,更别提从清平府城到临江县的路那么好走
最难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内的大户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
没人逼着他们搬,他们可以选择不搬,但若是不跟着权力中心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权贵的圈子,届时各种麻烦事都会接踵而来。
商人店家们更是忧思重重,不论大老板还是小摊小贩。

清平府城内的大老板更是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譬如说清平府内最大的酒楼仙客来,他们做的就是权贵的买卖,如今权贵们都要搬走,他总不能把仙客来也跟着搬去临江县。
不是他不想搬,是不值得搬。
近几年,临江县内的外来游商极多,早就开启了打尖住店一条街,比仙客来稀奇、好吃、装潢养眼的酒楼比比皆是,仙客来
哪家的老太太打算过寿,哪几个权贵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最原始的大数据,都牢牢记
怕是他费劲功夫把仙客来搬到临江县,却无人会再买账啊
这些不想清平府城搬迁的人想办法地给李淳奕递化,甚至有人许以重金,拿出了一年三千两雪花银的承诺,可惜这些对李淳奕的诱惑并不大。
朝廷
他一不爱文人字画二不爱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没什么奢侈的爱好,根本用不着花钱,也没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个三四年都不会想着要换,还是夏晚棠催着撵着给他添的新衣。
上门游说的人跑烂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没能让李淳奕回心转意,清平府府城最终还是搬到了临江县的县城北郊。
临江县城更名为新清平府城,同旧清平府遥遥相对。
李淳奕
前两件大事是为了让外地游商来清平府,最后一件大事则是让清平府内的老百姓可这劲儿造
以棉花种植业为首的产棉业、纺织业俨然已经成为了清平府的标志性经济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用于种植棉花,若不是刚吃过家中没有囤粮的亏,怕是老百姓都会只种够自家吃一年的粮食,余下的田地都用来种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种的粮食只够自家吃,那些县城中住着的家中没有田地的人该吃什么
为了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李淳奕有意地让清平府城内的粮店适当抬高了粮价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库中也连年囤粮,每年新粮换旧粮,确保抵御天灾的能力。
清平府的
因为盛唐那边比宋地要偏北许多,听闻那次雪灾降世时,盛唐受灾相当严峻,有许多百姓冻死或饿死
虽然唐皇带领李氏皇族
盛唐
商业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来最多的一直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骚客们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清平府城
三十里清江水市变成东鲁之地网红打卡点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搭着这趟春风搞钱。
品棉布这等东西已然不算是什么稀奇物了,这个时代还没传到东鲁之地的各种水果都被夏晚棠买了果苗回来,调快生长速度,种到了农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