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德的身体恢复之后,李氏是家里最高兴的人,她高兴之余才
李氏不愿意活动身体是觉得难为情,但是避开刘有德的目光,和刘湘琴一起却不用考虑形象问题。
一家三口每天活动身体,最明显的变化是胃口都变好了。李氏是喜忧掺半,吃得多家里的米缸又空了。
刘有德看似不关心这个问题,当天晚上却和李氏建议他可以从书铺接抄书的活回来做。其实以前书铺老板也找过他抄书,他却不愿意抄佛经,于是拒绝书铺老板的一番好意。
李氏听说刘有德愿意抄佛经,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一脸委屈他的表情,说家里没有钱苦了他,还说他的笔应该用来抄写四书五经才对,而不是用来抄佛经这等无用的东西。
李氏信佛也信道,但对她来说还是刘有德比神佛都重要,她宁愿自己多绣一会花,也不愿意刘有德为无关事务分心而影响到书。
一家三口也就刘湘琴高兴家里能多一点入,比起看不见的未来,她更希望过年能多吃一块肉,多穿一件新衣。这是她多年的卑微愿意,
李氏看女儿高兴的笑容,想要拦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她也知道这些年苦了闺女。
刘有德却不觉得抄佛经是什么委屈的事,对他来说抄什么书都是抄,并不会因为内容不同而觉得委屈,要知道佛经比四书五经销量好多了,平时就有很多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购买,遇到过年或者佛诞日等情况,更是供不应求。
刘有德一边抄佛经一边细想后面的剧情,他希望能直接避开剧情,万一避不开就得另想办法,总之得避免李氏母女悲惨的命运。他对此倒是很有信心,原剧情里母女会过得很惨,也是因为原主死了,孤儿寡母没有成年男丁才落到处处被人欺负的地步,现
原剧情里李氏母女先后自杀,说是自杀,实际上也是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但凡有别的路走,她们也不会选择自杀。母女俩
李氏当然不愿意,说没有男丁也可以过继,她还有闺女可以招赘婿,凭什么要把家产上交到族里。这话族人们不听,族长和族老也不听,只说族里的惯例就是这样。
李氏有心反抗却无能为力,只有看着族里人把九房的财产都公。母女俩只能住
李氏和刘湘琴费九牛二虎之力从族里逃出去,结果还没走出百里远,就是上坏人要抓她们卖到青楼。李氏原以为母女俩要没命,因为她不愿意受侮辱,宁可自杀也不想受伤害。
母女俩也是运气不错,抓他们的坏人被官府抓住,她们重获自由却流落他乡。因为被坏人关起来过,哪怕母女俩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外面的人却开始传母女俩失节的消息。
官府的人愿意送母女俩回老家,但是她们刚从族里逃出来,哪里还愿意回去受罪,又有流言的因素,母女俩干脆决定换个地方生活。她们决定去府城生活,也是想着大城市人多又没人认识,种种不好的传闻应该很快会消失。
李氏愿意去府城生活,也是知道母女俩是弱女子,倒是去大地方更好讨生活,真有事还可以求官老爷做主,而
母女俩除了一点绣花的技术没有其他赚钱的本事,可她们的技术
母女俩赚得钱不多,要不是有官府放她们出来时送的一点碎银,怕是家里都要断炊。哪怕有绣花的手艺,母女俩的日常生活还是缺钱。
这种事李氏当然是不同意的,正好那几天她得了风寒,整日关
刘湘琴没有进哪家院子,而是租了一条花船独自接客,很快闯下名号,不过她有一点很坚持,那就是不和客人一起过夜睡觉,也算是坚守着最后一道底线。
李氏哭了几天,
刘湘琴天真的相信书生的话,临走时把自己的私房银子全给了书生,让他一定好好考试。书生下五十两银票,入京后住
这个消息传到刘湘琴耳里,她高兴的等着书生到来,李氏却天天泼冷水,说状元公不会再回来,不会再认她。
母子俩为这事
状元公要按照约定娶刘湘琴为妻,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特别是一些有心人更不想俩人顺利完婚。
刘湘琴的事情很好查,给刘氏族里送去一封信,很快就有过来要把她们母女带走。李氏害怕的找状元公帮忙,让他一定要救她们母女出来。
状元公当仁不让的答应下来,他的心上人怎么能让族里的人带走,哪怕有族长的信都没有用。
他以为凭着状元公的名头,对方一定会放人,谁知道他一路追到刘氏宗族聚集地,也没有见到想救的人。